1
中华文化生活学会 正春书院郑重推荐 : 论语阐义 乙书
作者 戴朝福老师 系本会(院)学术发展委员会委员,这本书是他长期研究,撰写十二年才完成的力著,凡参与研习班之学长以优惠价提供。
论语阐义
「论语」是「人」学的圣书,它是引导人如何创造一有意义有价值之现实生活的生命学问。而「论语阐义」则又是以白话文逐章深入浅出地诠释「论语」全书,使它的精神义涵充分展现的一部著作。是既学术又通俗,不论作为研究、教学或修心养性、待人处事都甚具参考价值的一套读物。
本 书 简 介 「论语阐义」 戴朝福著 正中书局 2010年2月初版
全书一套四册,18开平装本,1790页(连同目录、代序文共1944页,每页以17×40字方式排版,重达3.3公斤),凡百余万字,定价2500元。
特色:
一、本书主文文字笔画、字距较一般25开本的为粗为大,看来清爽。
二、全书分「上论」、「下论」各两册,厚度适中,方便携带、握览。
三、每册目录依「论语」顺序完整标录各章原典经文,查对便捷。
四、书内各章经文旁附有白话译文对照,易於阅读。
五、全书兼酌古今中外贤哲之卓见,立论视野宽阔,事、情、理并蓄,内容不偏不倚,是一部见解涵盖面广泛的论著。
六、本书析义切要、深入。每章依经文内容各重点,按序分节次逐一论述,不蔓不枝,读来一目了然;没留赘语,只留珠玑,故能使经文处处展现扣人心弦的智慧语及道德意识。
论语阐义讲座 :从论语的生活智慧谈弟子规的精神 第一集 p.1
主讲人:池学文老师 时间 / 地点 :2010年6月 高雄市孔庙至圣阁
一、引 言 :教学弟子规的缘起 「把孩子带起来」
- 常礼教学 以身作则
- 慈爱宣言 限时挂号
二、儒学的性格
- 前言 :对文化的认知 社会规范与行为模式 (文化现象)
- 中华文化的道统、变革与创新 道德心灵与常理常道 儒家的常理常道之价值与实践
- 君子的人格特质 心灵自觉的做法 道德心灵提升的境界培养道德精神生命力 内自讼(精微、深入) 默识 慎独 立志 生活中的体会 儒家不宜为宗教
- 学习的方法 展现生活的智慧 道德人格的提升与平实生活的享乐
三、人生进路
- 致广大而尽精微
- 极高明而道中庸
四、学无止境学习第一 :
- 孔子之所以为孔子
- 现代与古代对「学」与「习」的认知 : 传统学习次弟
- 心灵本性
- 联合国学习新面向 心境的快乐 「学」的人生
- 三省吾身 道德进修的最好方式 自得之悦 共享之乐
五、倡导孝悌
- 人伦败坏之根本解决之道
- 家教是社会安定的基石
-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人没有原罪
- 落实於生活 弟子规精神 : 真诚情怀 进德重於修业 生活实践 敦品然后力五伦之道
六、五伦之道
- 贤贤易色 (夫妇之道)
- 事父母能竭其力 (奉养父母之道)
- 兄弟睦孝在中 (兄友弟恭)
- 事君能致其身 (大我精神之回馈)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以心交心
论语阐义讲座 :从论语的生活智慧谈弟子规的精神 高雄市孔庙至圣阁 第一集 p.1 主讲人:池学文老师
引 言 : 「把孩子带起来」- 教学弟子规的缘起 – 知天命。最自然的生涯规画。
- 各位学长好。今日有缘,能和各位一起共学《论语》。可以说,这是我们在推广「《弟子规》常礼教学」六年来进一步的学习。童蒙养正,指的就是在孩童时期,能够教以圣贤之学,使之在智慧萌芽阶段接触学习,以耳濡目染日久成习,与圣贤感应道交,完成正确的人格发展。
- 自五四运动以降,政府受西化麻醉政策,提倡白话文、废经学道统、将圣贤之学弃之,至今已有两代的国人久不闻经典,更不说道法,其结果处处可见人伦败坏、物欲横流、造成国不泰、民不安、风不调、雨不顺、民不聊生、哀哉。家庭伦理不见了、家长忧心、社会价值观与文化水平低落。有识者莫不摇头叹息,这是社会的「不幸」。
- 我国自古即非常重视教育,「教」者、「上所行、下所效」,「育」者、「教子使作善也」。传统教育以「为人」为中心主旨,「儒道」具有世俗性、毫无玄虚。谈人生、讲恕道。儒道具实践性和通俗性、积极入世,强调身体力行与生活结合,展现生活的智慧,强调为人处世的方法,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立,就是在建立和谐美满五福的家庭和礼运大同博爱的世界,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 每一家庭的小孩在幼小的成长期,学习我国老祖宗的第一部启蒙智慧---中华【弟子规】。实际应用於家庭中,把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事,和应遵守的礼仪规范,都加以讲解和事例引导、引申、使孩童在其心灵最纯净、记忆最佳的时候,学习孝道以为人子、教之以礼成就大事。藉著长期教导实践中,养成善良习性,创造美好家庭的种子。这就是本会正春书院院训 :孝顺父母、礼敬师长、友爱兄弟、和精进学业的愿力所为。诚如各位所知,《弟子规》系由清朝李毓秀学人依据《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共十六章)所改编而成的一部启蒙教材。「中华文化生活学会」於西元二00四年十月九日成立时,同时设立「正春书院」;以学术发展为背景用以支援经典生活化教学。长年以来,我们遵循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教诲;「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和毅力,透过对「儒学」的了解和信仰,选择《弟子规》做为伦理、道德与生活典范的教学蓝本。为了有效执行《弟子规》计画,「正春书院」於二00五年八月成立「中华弟子规教学推广委员会」,简称「弟子规教推会」,同年於高雄市河滨国小举办「第一期弟子规教师义工座谈观摩研习会」,做为弟子规师资培训养成之依据,至二0一0年三月止共举办十期培训会,参与学员计达三百人次,目前分散於各小学校、社区和主要宗教社「弟子规教推会」在推广初期面临诸多问题和考验;我以为在「孩子变坏了,家长需要我们的教育扶持、学校老师需要引进品德教学」下,提出「三合一教育结合」信念,要运用「社区资源」结合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把孩子带起来」。在这样的信念之下,开始了我漫长的人生规画。我深深知道只要一决定要做,一定是全力以赴。由於我没有人脉和经济,因此只有采「鸭子划水」方式、静默进行。回想推广《弟子规》教学的艰辛岁月,感恩读经班的婉拒协助、感恩校长们的支持或陶侃,感谢同学的勉励 :「一定要坚持下去」。等等都已成为今日坚持信念的增上缘。当时至今一台破旧的脚踏车和女儿不用的机车,伴随我,成为我唯一的代步工具,我珍惜它成就圣教志业。在人力维艰下,我甚至徒步五公里外的佛教道场,向诸佛菩萨表明心迹,愿承佛力加持,成为终身为义工,为圣贤教育奉献,至死不渝。二00九年,我毅然结束了我的兽医诊疗业务,适有缘赴国外学习传统文化。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先圣先贤教诲下,了悟「根」的学习之重要性,从而体会「天、地、君、亲、师」的道理,再度验证所行方向不使偏离。二0一0年得从自身修行功夫去做内观照,不居功、不求名,凡事但求心平,心平则安。感恩诸多善知识、善因缘的协助,在这平淡的生涯规画中,给我莫大的支持、鼓励、和协助。但愿「集木成林」,以众善聚集力量,同愿共学,适道成道,把孩子带起来,如是而已。
- 「把孩子带起来」这个信念,始终促使我不能放弃与孩子一起时的喜悦。常自我勉励道:「当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就是我要付出更多关怀的时候了」。给孩子上课时,第一次听到孩子来自单亲或无亲家庭时,确实给我很大的震撼。我难道不能给于更多的关怀吗?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么多的孩子竟然是在缺少亲情的环境下长大。孩子表现好、怀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我给了这些孩子额外的物质和至诚的话语,看到了孩子点头,心里放心一些。
- 有道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本已存在,惟有人能肯定自己,能忍一切横逆,无不能成者。一九九八年,参与高雄二监的教化辅导、获聘荣誉教诲师、辅导吸毒之受刑同学、继之於二00五年、开始校园德育教学之规划和运作、期间幸得高雄市教育局郑局长进丁的绝对支持、协助函文受访学校请求协助促成本会弟子规晨光教学。在推动过程中,虽然教师义工的徵求一度受挫、而重要的经费问题也一样困扰者我们,后来经营港都加油站的「财团法人军胜文教基金会」黄泳龙董事长突然来电,表示愿意来赞助本会弘扬中华文化、赞助【弟子规】校园教学之相关经费。另长久以来「高雄净宗学会」也鞤助我们。让我受到鼓舞,感动,更勇往直前。二0一0年七月,在校园教学六年后,决定分出一份关怀再度给于曾经误入歧途的戒治所同学。
- 我埋头苦干,往往不知老之将至。总是关心学会的未来是否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来造福孩子。有时遇到困难难解时,会想到藉助他人的见解。有一次在网路上,得知台中某道场提供「网路算命」服务,正好可以请教一下「正春书院」的命运如何?结果并未得到答案。后来,道场的主持人南下出席我们主办的「中华文化艺术结盟学术论坛大会」,谈话中告知这是「天命」,「你就是天生要来从事传统文化的。」,我想到孔老夫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已六十有加,何以早不知「天命」,而竟能从一九九六年起做著「天命」的工作? 我也惊奇著父亲为何给我取名「学文」? 当我发现《弟子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时,总认为是「父亲希望我能有多余的力量为大众服务」的心愿,难道这与我选择《弟子规》早有定数?我确实也每日祈祷父亲在天上帮助我做好这「天命」的志业,也可善尽孝道。「文化院」的老师,解释著行道为善与得道的道理,辟如「走在马路上」谓之「行道」,「将无助的老人安全地牵过马路,得到老人说声谢谢」即为「得道」。完全呈现著本有的慈心做事,没有半点名与利的思惟,没有世俗的「功」与「德」。「不与人争,只求心安」的生活,真的没有得失,没有烦恼。感恩父母和诸善因缘给我无忧於生活的担子,而能优雅於传送《弟子规》的精神生活,犹能规画著往后四十年的人生,如此乎复何憾?
- 「把孩子带起来」- 常礼教学以身作则 –知礼 :最恭敬的学习态度大人们习惯於教导孩子要有礼貌,却疏忽了自己平日与人相处的礼节,或将应有的礼节打了折扣,我们常常因为与朋友交往熟悉后,就将应有的礼节摆在一边,久之成习。因此在教导孩子礼节上往往失去准则。如何把孩子带起来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课题。孩子能快速学习任何事物,父母、老师教什么,孩子很快学到了。因此教育工作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德教导 :要做一位好老师,必须先学习做一个好学生。那么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呢? 我认为首先要学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的重要。近年来,有人以为「礼」是外在的形式,可以不必强调,甚至去反对它。
|
「把孩子带起来」- 常礼教学以身作则 –知礼 :最恭敬的学习态度 (内修)
- 大人们习惯於教导孩子要有礼貌,却疏忽了自己平日与人相处的礼节,或将应有的礼节打了折扣,我们常常因为与朋友交往熟悉后,就将应有的礼节摆在一边,久之成习,社会礼教因此而丧失,在教导孩子礼节上往往失去准则。「如何把孩子带起来」是一个严肃而迫切的课题。孩子能快速学习任何事物,父母、老师教什么,孩子很快学到了。因此教育工作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德教导 :「要做一位好老师,必须先学习做一个好学生」。那么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呢? 我认为首先要学礼。近年来,有人以为「礼」是外在的形式,可以不必强调,甚至去反对它。是不了解「礼」。读书的目的在於「知礼」(知书达礼)知「礼」,就昼夜不敢逾越。与人之道,礼须臾不可离也。故《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 ,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人而无礼何?凡无可以成。
-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记学记篇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全世界许多国家把教师当做职业,中国把教师当做志业。唐代韩愈曾任长安国立大学校长,他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视学重,则其视师必也尊。中国教育思想主张自教,即以身作则,如此作育英才必收极大功效。
- 在台湾有许多为社区服务的文教团体,其领导人以身作则来带领团队完成教育的使命。中华文化生活学会在2004年起至今,大力推广《弟子规》教学也以「礼」为教学之首要,教学上一定要求学生做到有礼貌;上课要注意听讲、上、下课要起立向老师敬礼、老师的要求要做到,如此才能敬重老师,求得学问。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必得十分利益」就是这个道理。教学《弟子规》的老师也被要求要「学而时习之」,在无尽的「教」中得到无尽的「学」、在无尽的「学」中从事无尽的「教」。推广「弟子规常礼教学」,要求弟子规老师先受教,受教从理事长开始、教学也从理事长带头开始,我们要求身著会服、现教师相 ,为孩子说《弟子规》、演《弟子规》,以身作则啊。现今学校普遍不要求学生上、下课向老师行礼,当接受弟子规常礼教学的理念后,老师们欣然同意复礼建议,一起来帮助孩子们,校园的尊师重道一定是从礼的实践得来的。
- 学礼做为修行功夫的第一步在於「心能存敬」。弟子规总序一切对待父母师长乃至兄弟朋友,苟能「心能存敬」,则必不流於形式,而能深且体会生命缘自父母宏恩,必能发自内心能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志。也自然可以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等五伦之道而传承后代。在《弟子规》教学上,我想举一简单对话来形容「心能存敬」。老师:「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爸爸妈妈有事呼叫我们或要求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时,我们都要能立刻去做之意。此时,若孩子满心不愿意时,虽然也听从父母的话去做了,但是孩子心里会说:「为什么每次都叫我」。依照常理常道解释,孩子已反应出非常理常道之「慈心」,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是自己的「好恶心」,是不真诚的。这一点在学习上需要认真去思量。
|
慈爱宣言 限时挂号 - 知言 : 仁心至善的体现 (外行)
- 小学毕业那年,我是以第五名毕业,考取高雄中学初中部,那时候读初中(现在称为国中)是需要参加联考的。我的先父是一名优秀的木工师傅,民国二十六年随兄到台湾,家境并不好。但是父亲告诉我说:「孩子,无论我们生活多苦,只要你能读多高,爸爸都会给你读的。」。我感受到父亲的爱和关怀,我立志要好好读书,以报答父母之恩情。民国八十五年起,我有一个因缘,成立「盐埕文化协会」,从事对社区教育、环保、建设、和访视老苦病等关怀。我极不忍心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呈现的是无礼、不孝、顶嘴、乱花钱,没钱人家的孩子翘课、离家、逛公园、情绪暴躁、吵闹、打架、闹事、狂叫、上课不专心、不懂礼貌的社会现象。在许多场合里,看到父母亲面对心肝宝贝如此狼狈的对待欲哭无泪,我总是摇头叹气,想了想,这一切都是教育出了问题,那时我已开办「孝廉读经班」。我想既然教育出了问题,就得解决教育问题。据我的观察,台湾教育问题可以假设分为三个环境教育来论说,相信这三个环境教育其实是一体的,相互为因果关系的。不久我提出「三合一教育扶持计划」; 这是融合家庭、学校、与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品德教育挽救计划。为了计划的实现,在2004年,中华文化生活学会成立同时,创设了「正春书院」。
-
书院有了规画与教学目标 -「把孩子带起来,让每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重要的是我们真正需要长期培养品德优良的老师,他、她都必须是能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积极配合「正春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宗旨者。从修身功夫开始,做到弟子规的做人、处事、接物、和进退、应对之礼。孩子每天都在跟著老师学习、老师若不学礼、将无以立足於校园。我们有幸参与中华弟子规培训乃至到学校教学,成为「教师义工」。当领下理事长亲自颁赠的结业证书时,当下的念头就是要藉著学习的修行,首先得让自己受用。
-
教师义工是以教导孩子,把孩子带起来为作为。当我们教导孩子如何依循《弟子规》的同时,是否也意谓著自己应先以身作则! 然而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许多的生活习惯的形成,都是日积月累的。孩子们因生性单纯,可朔性强,教甚么就学甚么,不教,就不知「道」。古圣先贤深知此理,故提倡童蒙养正,也就是在孩子尚幼小时,即教以「道 」(现代教育理论希望从胎教就开始),我们建议实务上在小孩一岁起即可由父母教读唱诵经典 – 弟子规。我们有心有愿(这点很重要)。从事教学者可以从「教中学,学中教」中去体会人生,检视自己往昔所做是否有误?而真正改正自己,并作为孩子的借镜。教师义工应学习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精神自己能够在「学中教」和「教中学」中,主动积极参与读书会、教学研讨会和正式培训进阶学习,方能建构校园「尊师重道」风气。责任在我们身上喔!
-
「义工」顾名思义是从事自愿性、义务工作。「教师义工」,乃以学习做为人师,并为教育而奉献者。本学会正春书院教师义工,当能充分体认身为教师义工者乃「大智、大仁、大勇之文化大使」。所承担的工作是一艰巨而快乐的志业。教师义工需要不断学习,以「充足粮草,才能将牛羊养好」的观念学习,提升自己,呈现自己。
-
联合国将学习面向订有四大项:
一.生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二.做事的能力与对人的态度
三.学习如何呈现自己
四.学习合群的能力
其中第二项即与【弟子规】的学习有关,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它已统合其他三项之学习。教师义工教导孩子们如何以「孝」和「顺」对待父母和兄弟同学、如何以「礼」和「敬」向老师学习、如何打理自己的服装仪容、与朋友交以「信」为先、如何帮助家人和协助他人,甚至如何好好学习课业和爱自己。我们也教导孩子勇於表达自己合理的情绪,在有秩序的问答中,好好呈现自己,做时间的小主人,用功读书准备功课。教师义工请以「院训」做为「每日一读」,要求孩子们谨记著。正春书院四大院训为:孝顺父母、礼敬师长、有爱兄弟同学、精进学业。
-
我常喜欢用譬喻的说法让教师义工们去体会个中意境:我愿是一封「限时挂号」,要寄给全天下的孩子;我愿意花更多的金钱付了「限时挂号」邮资、因为我要保证孩子可以收到我的信。我要孩子很快地感受到我的关怀。我要在我的教学中得到安心与安慰。我也要看到当孩子收到我的「限时挂号」时的喜悦和成长。由於我在学习佛法时,发觉法师讲佛陀的「法」总是有一股无形的摄受力,它确实能够让我们产生信心而立志奋发前往。那么,对於推广传统文化,教学弟子规者,是否也需要一个「法」的力量来支持?因此我从儒学的性格中拟出「教师义工的五大信念和誓言」。它若能引发我们的慈爱心,时时提醒著我们要立志,也足以成为推动圣教的精神指标,怕的是我们的立志是否足够坚定和真诚而已。我把这五大信念写下来,作为教学《弟子规》者的座右铭。但愿善能相劝而接受所劝, 德必皆建。
我们秉持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仁德 弘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们受持弟子规「凡是人皆需爱的」心胸 传播人间的爱 促进人类的和平。
我们发愿建立幸福人生的家庭 孝亲 尊师 爱人 实在而不玄虚。
我们确信唯有主动释出仁慈才有快乐 唯有务本教育才有智慧,能带给大家幸福的生活;
我们真诚老实实践仁德找到清净自在的生命。
但愿教师义工铭记在心,使不退转。让我们不再犹疑,吹著口哨去吧。带著理事长和前行者的祝福。
|
儒学的性格 前言 :对文化的认知 社会规范与行为模式 (文化现象)
- 一般人对「文化」的认知极为模糊,但是必须先确认的是唯有人类才能创造文化,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而不是脱离人而独立地摆在外面的死东西。只有将其内在於文化的精神回归到自己的生命来,而相互照面、通透,才能了解文化的特质。故而知道「文化」就是包含民间习俗、习惯、价值系统、信仰与态度、思想型态、生活方式、典章制度、和创造物的风格等,而展现在宗教、哲学、科学、历史、文化、技艺等文明成就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
- 中华文化的道统、变革和创新 :中华文化的道统,指的是自尧、舜、文、武、周公,所承继的历史传统。直到春秋战国(西元前476-221年) 出现乱象,世道衰微,礼乐崩坏,无法把中华文化大传统的本质发扬光大而沦为徒具形式而无实质内涵的文弊,至先秦时期(西元前221-206年)始有百家争鸣,要为中华文化寻找新的出路;道家主张「致虚守静」,只重视个体性的精神自由,而忽视社会的礼乐教化和国家的政治责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勤劳、节俭」,注重国际和平、社会正义、而疏忽礼乐教化与国家价值与责任,个体性价值与生命独立的地位难以申展;法家注重君国之利,把人视为「富国强兵」的工具,对於个人的人品才能技艺等加以贬抑,对於社会伦理道德礼乐教化亦采敌视态度。以上三家皆有所偏,只有儒家能够将大传统承继起来,而真实地凸显人的生命与历史文化,展现其意义和价值,兼容并顾到个人的人格、品节、思想、才艺、和社会的人伦道德、礼乐教化、公益事业、以及国家的建国创制,设官分职和保民、养民的政治措施。如此加以一番变革与创新后,而明显地成为能把握生命的富有人文精神之文化特质。
- 儒家所讲的是与天地接契和与人的良心善性结合的生命之学,是我们要过著合理生活的依据。离开它,人就难以表现生活的意义,难以成就人生的价值,社会便丧失文化大传统,变得没有文化理想、没有伦常、没有礼义政教的国度。所以秦后汉(西元前206-西元25年) 武帝要「霸黜百家,独尊儒学」,即使三国卫晋 (西元220-265年) 之后,有道家的复兴,和南北朝、隋、唐 (西元420-907年) 佛学之兴起,仍撼动不了儒家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位格」。至晚清迄民国至今,政府在西潮东渐的影响下,废文言文、弃读经,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 伦理道德,排除在体制教育之外,至使社会乱象仿如春秋战国末期,为政者不能以德领政,读书人再不奋起弘扬中华文化道统,则国终将灭亡,史有明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