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生活学会成立20周年; 正春书院创办27周年.弟子规与品德生活教学网路学校招生,优惠中电话0919140073 0919-140073
首页
1
网页导览
2
民族文化知乎
3
1-4孟子的学习心得4
http://www.ccla.url.tw/ 中华文化生活教育&资讯网
中华文化生活教育&资讯网 803 高雄市盐埕区濑南街219号一楼
这里是中华文化和圣贤教育园地,欢迎你一起来耕耘.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全球的中国人都要接受和学习中华文化,欢喜过中华文化的生活方式,享受中华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和幸福人生........中华文化生活学会建构两岸大中华文化生活共荣圈教育,此未完成的心愿,期待找寻全球有缘的仁者来完成.落实本会两岸大中华文化生活共荣圈的倡议主张,重建台湾为中华文化重镇,人人学好弟子规,拾回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伟大.两岸必须统一,台湾地区领导人必须是明君,施行仁政,继承中华文化道统,让两岸人民要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国家要建设中华百姓文化生态博物馆,(上图)引领百姓认识中华文化,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过中华文化的生活方式,享受中华文化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中华文化生活学会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宗旨,我们认为中华文化就是两岸中国人的骄傲,她乘载了五千年来圣贤智慧,启迪著两岸中国人面向祖国,祖先.中华文化的启示   台湾子民都要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中华文化在台湾不可不知,要明白中华文化涵养台湾才有今日的文化底蕴.台独执政者窜改历史课纲,去中华文化儒家教育,反宗教教义,背祖忘宗,注定要在历史中被审判,被人民唾弃.中华文化生活学会以正春书院和华博艺术学院组织中华文化宣导团,宣导中华文化就是台湾地域文化的本根. 请共同来学习.千年巨变    萁豆相煎    烽火沧桑    探路     兄弟登山    百年之悟跟著书本去旅行 互联网学习中华文化    美丽中华台湾的过去现在的台湾(1946年后至今)未来的台湾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1. 中华文化学习专区* 2024-11-18 2025-11-18
中华文化生活教育&资讯网 803 高雄市盐埕区濑南街219号一楼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中华文化生活教育&资讯网 803 高雄市盐埕区濑南街219号一楼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11-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池老师儿童弟子规(教品德) 欢迎洽询 >>儿童家教班 师资培训班 .洽询专线0919-140073

孟子的学习心得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5,谈天下国家。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思:
我们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和儒家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从修身开始;「"身''修而后"家"斉,家斉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有著不同的出发点,但道理都一样,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不要问国家能给我甚么,要问自己能给国家甚么. 自己不修身,何能为天地立心,又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要赚大钱,就先让自己变得值钱;凡事从改变自己做起。今天我常听许多人立大志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豪情壮志似乎也唯有老实低调学习做人处世之方,矣己立方能立人,己达始能达人也。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6,谈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

闻: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思:孟子为何说施政不难,只要不得罪权臣便可。我想权臣在春秋战国时代确实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孟子以为只要不得罪权臣,让他们仰慕儒者的德行,那么国君和天下百姓也都会仰慕儒者了。如此,儒者就可以大大推动品德教育了,大家也都可以变成有德之人了。
修:上位者能仰慕儒者的德行,而能以身作则,带人带心,以服务代替领导,用此方式必能说服人心,也能以德教施於天下。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7.谈有道尚德,无道尚力。

闻: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斉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於吴……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於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思:孟子说天下有道时崇尚德仁,这时有道的小国就服从有道的大国;小国有能力的人也服从大国有能力的人,而天下无道时就崇尚武力,这时候,武力小的和弱的,就服从武力大和强的,这两者本来就是天理,唯有顺应天理者才能生存,而违反天理者就会灭亡。所以斉景公因害怕蛮夷的吴国,虽羞与为伍,却不得不以泪洗面将女儿嫁至吴国做为联姻。《诗》说:商朝的子孙,何止数十万人,但上天既然要周朝当家,商朝之人,虽美貌才能,也只能拿著裸献之礼到周王朝京城去祭祀周王。所以孔子就说,只要行仁政,就天下无敌了。
修:社会风气如果好,百姓知道相互礼让,我们生活其中,就会觉得幸福愉快,所以首先要选择有仁道的社区来住;如果不幸左右都是不讲理的恶邻居, 是先搬家再说。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8,谈水请濯缨,水浊濯足。

闻: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思: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跟他商议吗?他们对於别人的危险觉得心安理得,而从别人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国家灭亡的事当作乐趣。孔子听到一个小孩唱著说: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子和丝带;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就跟弟子们说你看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人总是自取其辱在先,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也都是先自我毁坏,自取讨伐,别人才毁坏它,才讨伐他。《尚书.大甲》说:天灾还可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就无处可逃了。
修:我们常听人说一个人明知是违反天理的事,欲还一意孤行而遭杀身之祸,活该。水能用来洗帽或洗脚的比喻,是因水的用途有贵有贱,形容人之所以有贵有贱,何尝不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人的祸福贵贱也都由自取,自以为借鉴。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9,谈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闻: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殴鱼者,獭也;为丛殴爵者,鸇也;为汤武殴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殴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思:本文讲民心向背和仁政,谈到老百姓归顺仁德就像水往下流一样的自然,也好像野兽往旷野跑一样。孟子说桀和纣因为失去民心,所以才失去天下。只要能满足人民所需,不强加百姓不喜欢的,便能获得民心。百姓为何归服汤王,武王,其实就是暴虐无道的桀和纣把百姓推走的。所以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而陷入死亡的深渊。
修:做人和做事一样,平常在生活与工作中,往往不知不觉中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而不自知,需要反省一个公司或团队为何人才会跳槽离开到他公司?往往是公司主管失去员工的信赖之心。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0.谈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闻: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思:孟子为「自暴自弃」做了定义,就是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还出言诋毁礼义的行为。也就是说不愿意学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堕落的人。孟子说仁,就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这是正道 . 有方向 . 你把它空下来不去住;义就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你放到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孟子这段优美的文字,用来宣传推广仁义道德实在太有吸引力了。
修:哀莫大於心死 圣与贤可驯至 监狱内的同学最需开导 立地都可成佛 . 佛教道埸山门外常有这么一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今天我们要有一个幸福生活和精神家园,就得居仁宅,行正路,走正道,不会无聊 . 故事 : 两个大学生毕业想出国深造 , 请求教授推荐 : 一人A彬彬有礼,服装仪容整齐,成绩中等 ; 另一位B服装不整随便,讲话没有礼貌 , 成绩上等. 教授说了一句话 : 还是走正道者给予推荐.教不好孩子,却传播教子无用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1谈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

闻: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思:孟子这几句话提醒我们不要做糊涂事,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绕很远的路去求,很容易的事又老是弄得很复杂去做。孟子所说「道在尔……」这个道,其实很朴素,人人从自己修身做起,爱你最亲的父母开始,敬你的长辇开始,天下就太平了。
修:我学《孟子》习《弟子规》,从首孝弟开始,学仁习礼,应证《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依《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能开展《大学》所说「修身,斉家,治国,平天下。世间事无限,人有限,我不可能做尽世间事,只从身边事做起,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好好力行《弟子规》吧。远地取水的启示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12谈真诚是立身之本。

闻: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获於上矣;

>>信於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於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思: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有了真诚才能够感动人:孟子在文中说明「诚」分为四个方面:

一、如何使自己真诚:能明白什么是善。

二、如何使父母高兴:自己要能真诚。

三、如何得到朋友的信任:自己侍奉父母,一定能够使父母高兴。

四、如何得到上位者的信任:要能得到朋友的信任。

*而居上位者能信任在下位的人,就可以治理好平民百姓了。

修:信任,是彼此双方或三方来往的基础: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在当今名利挂帅,物欲横流的社会,「信任」往往成为奢侈品;如借钱是一个脸孔、好言好语,还钱又是一个脸孔;恶言相向。我们从自身修诚信开始与友相交往,以诚以敬以顺之孝心侍奉父母,定能获得朋友和上司的肯定,将来成功的机会一定很多的,学习《孟子》当知孔子本是以文行忠信教导其弟子的,可见「信」的重要。过去我老师也送我这一句话,让我的成家立业都受益,这句话也送给有缘的同修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3谈养老尊贤。

闻: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
思:孟子举伯夷和姜太公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老,为逃避纣王的暴虐,杀害忠良,而分别居於渤海边和南海边,两位大老听到西伯侯(文王)兴起了,想到文王最能敬养老人家行德政,都跑来归顺了,所以天下的老父亲也都跟著来了,孩子们也跟随父亲来了。所以孟子勉诸侯们,只要能行文王之德政者,不出七年,天下就可推行仁政了。
修:我们尊敬有德,年长和高爵位的大老。记得善念所至,世界太平,百姓快乐;恶念一起,浊恶世界即现前,岂可不慎?重点在个人对於仁的意识是否坚定?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4谈聚敛富君,弃於孔子。

闻: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善战者服上天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思:孟子提到孔子的学生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的行为,还帮季氏增收赋税的米粮。所以孔子很生气地向弟子们说:这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可以攻击他好了。一国之君不施仁政爱民,做臣子的还帮他搜括民次才,这些都不容於孔子啊。所以好战的人,应受最重的刑罚,挑拨战争的人,罪次一等,而提供打仗资源的人,罪又次一等。
修:勿贪心敛财,一念之恶,致生灵涂炭。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5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闻: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思:孟子说:观察一个人的心是否光明,只要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了。光明正大的人,眼睛是明亮的,不光明正大的,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
修:有丰富的人生历练的人,看人是很准的。对不起你的人,眼神充满惭愧;杀气重的人,眼神凶恶;心有喜事,眼神充满喜乐,俗话说眼睛都会笑……再看有人说得天花乱坠,口若悬河,如同江湖卖药的,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不真实。人与人相处久了,就明白彼此个性,察言观色,多给自己一分智慧。老人告知可活过100的条件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6谈恭俭。

闻: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裁?
思:孔子的弟子形容老师是温良恭俭让的仁者,孔子也确实是这样的一位圣人,其为人处事之风范自然也影响到孟子,由於孟子目睹当时秦王为求统一六国,诈骗楚怀王,又使用各种威逼利诱方式,并吞六国,而感叹说:一个恭敬的人是不会侮慢人的,一个俭约的人也不会贪夺他人的;一个既侮慢人又贪夺国人财产的国君,每天唯恐不顺己意,怎可能用甜言蜜语和假装笑容来伪装自己是恭俭之君呢?
修:君主如风,其德行会形成风范的,百姓像草,被风所影响的;做为君的臣子,做到恭俭,也是廉忠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能克己,持己和自重,必然不敢悔慢人,而能俭约就能恬淡存心,不会有贪念者,大家互勉,心存善而诚,自可做到温良恭俭让了。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7谈嫂溺,援之以手。

闻: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思:精彩! 斉国著名辩士淳於髡,不愧是斉国外交部长级人物,出语不凡,今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礼的规定吗?孟子回答是的。接著淳於髡又问,那么嫂子落水了,小叔可用手去拉她吗?孟子再回答说嫂子落水若不去拉她,这简直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的规定,而小叔用手去拉嫂子是通权达变的做法。这个多辩做淳於髡接著再訽: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到水里了,先生为何不去救援呢?孟子给开示说:整个天下掉到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子掉到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你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修 : 在礼的认知中知权变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8谈易子而教。

闻: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思:孟子回答学生公孙丑提问为何君子不亲自教育孩子呢?因为父亲教育孩子一定用正道来教,如果孩子不听,父亲一定发怒责駡或责打,这样就有伤父子感情了,所以,以前的人总是请有专业有德行的人来教自己的孩子。如果父子间以德行来相互指责,感情就会分离,那世间就没有比这个更不祥了。
修:人相处太亲近往往看不清真相 .有曰:教子使作善谓之育,教育原来是很芸术的工作,亲子间为何不好做教育,只因太亲之故,因为太亲,父对子女期望很深,而子女对父亲的爱却没有感觉而视同应该,态度上会显得不恭敬,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了解子女的想法而一眛以责来教,自然会引起子女的不满。许多家庭也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并不能感受得到,弄得子女经常表现出叛逆言行,父子间的和阶破坏了,父母只有叹息。我看到这些景象,自然有感而发,而越觉得父母应想到易子而教的道理,让有爱心,具专业的教者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相信环境的改变,会收到教育的效果的。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19谈事亲为大,守身为大。
闻: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必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可也。
思:孟子说侍奉长上,以能侍奉双亲最重要,而保守正道以保守自身不做坏事最重要。有听过能保守自身,又能侍奉父母的;但不能保守自身,却能侍奉父母,没听过有这样的人。孟子举曾子侍奉父亲,每餐皆有酒肉,吃完饭后必问剩下的拿给谁吃?有没有剩下?曾子一定说有,好使父亲安心享用。后来曾子的儿子曾元侍奉曾子,每餐也备酒肉,但吃完饭后,并不告诉曾子剩下的饭菜要给谁?如果曾子问有没有剩下?曾元就说没有了,这样曾子就不忍心多吃了。最后孟子说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才算难能可贵呢。
修:事亲要知父母所需 .事亲父母除备好酒食外,要让父母吃得安心;孝顺的孩子当知父母总想留些好菜给子女吃,所以要告知父母菜很多,不用担心。人人尽孝,可以斉家治国,更可以平天下矣。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0谈君正国定。

闻: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说只有地位高的正人君子才能够阻止国君错误的想法。在官僚队伍中,不值得和一些人一般见识,也不值得争著参与或提出一些上层不会采纳的意见。国君仁厚,仗义,正浱,则没有人不仁厚,不仗义,不正浱的,因此一位正浱的国君,其治国方针就确定了。
修:确实一个领导者能决定政策的走向,我们若参与其中而自意见不会被采纳时就不必提出。孔子也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说,一同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路;可以和他走相同的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和他依礼而行,也未必可以和他一起变通灵活地处事。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1谈毁誉不必太在意。

闻: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思:孟子说别人对我的毁誉不必太在意,因为有时原本自己不该得的,却意外得到的荣誉;而原本想保全本身的名节,反而招来毁谤。
修:一样米养百样人,任何荣誉或毁谤,都可能来自各种怀著不同动机的人,加之於自己,无论荣誉和毁谤,重点是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值得别人称赞或需要检讨的。弟子规说:「闻过欣,闻誉恐」,这是君子修行之道。若别人有损於自己,或有称誉自己之情事,当知「各种人本来如此」便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必介意。若能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花开,众人来求;花落,众人离去,泛泛人生本来不就是这样吗?花开施惠於人,称誉随之而来;花落想受之於人,往往让你大失所望,这时这个金句就能安住你我之心。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2谈随口乱讲,任意批评。

闻: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思:孟子说一个人喜欢批评别人,随口乱讲,那是因为他没有责任心,没有受过责备的缘故。
修:弟子规说:话说多,不如少。我教学时经常教导孩子为何妈妈只给我们一个嘴巴,因为惑易从口出。在生活周遭常有许多闲言闲语,爱说他人是非之人,而不觉惭愧,我们最好避之三舍。谨言慎行是个人修行免争端之法,勿论他人是非,对於未经证实的事绝不口说亦不传播,有涉及他人过错之事,亦不可到处宣扬。见到他人乱说话,当引以为戒。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3谈好为人师的毛病。

闻: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思:一句话道破古今文人通病:人的毛病在於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其实,真正具有真才实学者,永远都认为自己学得还不够,而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认知,不断地请教自学,不会爱现;反而是那半瓶子者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教人, 或爱穷辩,结果往往害人也害自己。
修: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5年来从事《弟子规》的教学工作,似乎视自己为老师,事实上确实是将自己定位为「老师」,而接受培训的老师,家长和小朋友都视为「学生」,教室里只有老师和学生,才能建立尊师重道的风气,况且,自己是抱持「学中教,教中学」的永续学习的精神在传播「圣贤之教」,而受训的老师亦应做好学生本份,将来才「能」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的老师。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4谈尊师重道

闻:乐正子从於子敖之斉。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思:孔子的学生乐正子跟随一位大臣子敖来到斉国,没有立即去拜见老师孟子,所以过两天才要去求见老师,老师告戒他如此的行为是不尊重师长的,不能借刚来还没找到住宿处的理由,而拖延数日才想到去见老师。乐正子向老师告罪知自己错了。
修:尊师重道是学生要认真去体会进退应对的规矩,我们不是常说要亲其师吗?师者如同父母,回到家当然要先向父母请安,对老师的关怀亦应当如此,而且和老师见面还得带著老师喜欢的礼物,才不失礼啊。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5谈做官之道。

闻: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於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思:古人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而去朝廷为官,即是要做好父母官,行仁政之道。乐正子是孟子的学生,跟从权臣子敖来到斉国,没有立即去拜见老师,孟子除了教训他不知尊敬老师外,今天又训戒乐正子说:你难道跟从子敖来斉国,只为了糊口?我没想到你这个学习圣贤之道的人,竞然也只为了求得食物而已,孟子显然极为感叹啊。
修:我们从厂史故事中知道,在朝为官,要有骨气,为民服务,即使最后两袖清风,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去奉承上层。人活在世上每天吃食物,是为了生存,活命,然而生存的意义绝不只为吃。君王若因贪欲过多,忘了「取之有道」的道理,寡廉鲜耻,小则身败名裂,大则祸国殃民,不可不引以为戒啊。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6谈不孝有三。

闻: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思:孟子在此所说不孝者有三种人;1.父母有错也不劝者,陷父母於不义者。2.不去做官,做事,获取一些俸禄或薪资来供养父母者。3.不结婚生子,传续香火,以尽后代之责任者。孟子说舜没有事先告之父母就结婚,在古代是不合乎礼的,但告之父母若不许,不就有失「不孝」之道义吗?所以孟子说有仁德之人会以为舜的做法是一种变通,可以理解的,如同已告知父母了。
修:古人谈孝,在孝经里有提到一般百姓如何尽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能顺应自然气候变化,所耕之地,亦能分辨土质,种植适当作物而有好收成,平日当勤俭修身,奉养父母。我们知道孝的意义在於孝养父母,不违逆父母,平日工作尽忠职守,不贪赃枉法,不做出卖国家民族的汉奸,要做顶天立地的圣贤君子,不成为只会吃喝享乐,危害社会的败类。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上27谈仁义与礼智乐。

闻: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思:孟子说明一个真正快乐的人,就是做到1.仁的具体表现;侍奉父母。2.义的具体表现;顺从兄长。
>>有智慧的具体表现,就是明白仁义的道理而能坚持下去。
>>做到礼的具体表现,就是将仁和义做调整和修饰。
>>快乐的具体表现,就是以仁和义的具体表现为乐事。>>人一快乐起来如何能阻止呢?这时不知不觉就手足舞蹈起来了。
修:(要缩小自己) 从弟子规与品德生活教学中得失孩子在母亲身体内是圆形存在 侍奉父母和服从兄长,是孝的具体实现,是极为真切的美德。我相信这种出於孝的仁义绝不是口头说说的口号,而是要实际落实到生活里,从孝悌做起,克己复礼,待人以诚,便能做到修斉治平了。我推广《弟子规》重在品德修养,教从孝悌始,真切实行25载,众生欢喜成就,自己亦常觉喜悦於心,是为见证矣。

学习《孟子》离娄章句止28谈大孝。

闻: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思:这是一种至高的理想 让人往此一理想前进 由於舜极尽事奉父母的孝道,终於使他的父母由生气到欢悦,做到《弟子规》所说「亲憎我,孝方贤」,而使天下百姓都受到感化,更使得天下做父母亲的知道自己应慈爱子女的道理,而做儿女的也应该知道孝顺的道理,这才称作大孝。
修:为人子女者,当本乎爱敬之心来孝养双亲,如同上一篇所谈的孝亲乃仁义的具体表现;而身为父母者亦当能慈爱其子女,如此父父子子,各尽其道,而安其位,如此大孝之风传於后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