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成立20周年; 正春書院創辦27周年.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學網路學校招生,優惠中電話0919140073 0919-140073
首頁
1
網頁導覽
2
民族文化知乎
3
1-4孟子的學習心得4
http://www.ccla.url.tw/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803 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219號一樓
這裡是中華文化和聖賢教育園地,歡迎你一起來耕耘. 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全球的中國人都要接受和學習中華文化,歡喜過中華文化的生活方式,享受中華文化所帶來的樂趣和幸福人生........中華文化生活學會建構兩岸大中華文化生活共榮圈教育,此未完成的心願,期待找尋全球有緣的仁者來完成.落實本會兩岸大中華文化生活共榮圈的倡議主張,重建台灣為中華文化重鎮,人人學好弟子規,拾回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偉大.兩岸必須統一,台灣地區領導人必須是明君,施行仁政,繼承中華文化道統,讓兩岸人民要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國家要建設中華百姓文化生態博物館,(上圖)引領百姓認識中華文化,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過中華文化的生活方式,享受中華文化所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中華文化生活學會以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宗旨,我們認為中華文化就是兩岸中國人的驕傲,她乘載了五千年來聖賢智慧,啟迪著兩岸中國人面向祖國,祖先.中華文化的啟示   台灣子民都要接受中華文化的教育,中華文化在台灣不可不知,要明白中華文化涵養台灣才有今日的文化底蘊.台獨執政者竄改歷史課綱,去中華文化儒家教育,反宗教教義,背祖忘宗,注定要在歷史中被審判,被人民唾棄.中華文化生活學會以正春書院和華博藝術學院組織中華文化宣導團,宣導中華文化就是台灣地域文化的本根. 請共同來學習.千年巨變    萁豆相煎    烽火滄桑    探路     兄弟登山    百年之悟跟著書本去旅行 互聯網學習中華文化    美麗中華台灣的過去現在的台灣(1946年後至今)未來的台灣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1. 中華文化學習專區* 2024-11-18 2025-11-18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803 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219號一樓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803 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219號一樓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11-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ccla.url.tw/hot_415439.html

池老師兒童弟子規(教品德) 歡迎洽詢 >>兒童家教班 師資培訓班 .洽詢專線0919-140073

孟子的學習心得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5,談天下國家。

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思:
我們常說: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和儒家所強調的道德修養,從修身開始;「"身''修而後"家"斉,家斉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有著不同的出發點,但道理都一樣,為國家,為人類作出貢獻。不要問國家能給我甚麼,要問自己能給國家甚麼. 自己不修身,何能為天地立心,又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修:有一句俗話說得好:要賺大錢,就先讓自己變得值錢;凡事從改變自己做起。今天我常聽許多人立大志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豪情壯志似乎也唯有老實低調學習做人處世之方,矣己立方能立人,己達始能達人也。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6,談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聞: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思:孟子為何說施政不難,只要不得罪權臣便可。我想權臣在春秋戰國時代確實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孟子以為只要不得罪權臣,讓他們仰慕儒者的德行,那麼國君和天下百姓也都會仰慕儒者了。如此,儒者就可以大大推動品德教育了,大家也都可以變成有德之人了。
修:上位者能仰慕儒者的德行,而能以身作則,帶人帶心,以服務代替領導,用此方式必能說服人心,也能以德教施於天下。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7.談有道尚德,無道尚力。

聞: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斉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詩雲: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於京。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思:孟子說天下有道時崇尚德仁,這時有道的小國就服從有道的大國;小國有能力的人也服從大國有能力的人,而天下無道時就崇尚武力,這時候,武力小的和弱的,就服從武力大和強的,這兩者本來就是天理,唯有順應天理者才能生存,而違反天理者就會滅亡。所以斉景公因害怕蠻夷的吳國,雖羞與為伍,卻不得不以淚洗面將女兒嫁至吳國做為聯姻。《詩》說:商朝的子孫,何止數十萬人,但上天既然要周朝當家,商朝之人,雖美貌才能,也只能拿著裸獻之禮到周王朝京城去祭祀周王。所以孔子就說,只要行仁政,就天下無敵了。
修:社會風氣如果好,百姓知道相互禮讓,我們生活其中,就會覺得幸福愉快,所以首先要選擇有仁道的社區來住;如果不幸左右都是不講理的惡鄰居, 是先搬家再說。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8,談水請濯纓,水濁濯足。

聞: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思:孟子說:不仁的人難道可以跟他商議嗎?他們對於別人的危險覺得心安理得,而從別人的災難中牟利,把導致國家滅亡的事當作樂趣。孔子聽到一個小孩唱著說: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子和絲帶;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就跟弟子們說你看這都是因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人總是自取其辱在先,別人才侮辱他;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也都是先自我毀壞,自取討伐,別人才毀壞它,才討伐他。《尚書.大甲》說:天災還可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就無處可逃了。
修:我們常聽人說一個人明知是違反天理的事,欲還一意孤行而遭殺身之禍,活該。水能用來洗帽或洗腳的比喻,是因水的用途有貴有賤,形容人之所以有貴有賤,何嘗不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人的禍福貴賤也都由自取,自以為借鑒。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9,談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聞: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毆魚者,獺也;為叢毆爵者,鸇也;為湯武毆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毆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思:本文講民心向背和仁政,談到老百姓歸順仁德就像水往下流一樣的自然,也好像野獸往曠野跑一樣。孟子說桀和紂因為失去民心,所以才失去天下。只要能滿足人民所需,不強加百姓不喜歡的,便能獲得民心。百姓為何歸服湯王,武王,其實就是暴虐無道的桀和紂把百姓推走的。所以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而陷入死亡的深淵。
修:做人和做事一樣,平常在生活與工作中,往往不知不覺中做了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蠢事而不自知,需要反省一個公司或團隊為何人才會跳槽離開到他公司?往往是公司主管失去員工的信賴之心。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0.談自暴自棄,豈不哀哉?

聞: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思:孟子為「自暴自棄」做了定義,就是指自己不願意居仁心,行正義,還出言詆毀禮義的行為。也就是說不願意學好人做好事而自卑自賤,自甘墮落的人。孟子說仁,就是人類最安適的精神住宅,這是正道 . 有方向 . 你把它空下來不去住;義就是人類最正確的光明大道,你放到一邊不去走,這可真是悲哀啊。孟子這段優美的文字,用來宣傳推廣仁義道德實在太有吸引力了。
修:哀莫大於心死 聖與賢可馴至 監獄內的同學最需開導 立地都可成佛 . 佛教道埸山門外常有這麼一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今天我們要有一個幸福生活和精神家園,就得居仁宅,行正路,走正道,不會無聊 . 故事 : 兩個大學生畢業想出國深造 , 請求教授推薦 : 一人A彬彬有禮,服裝儀容整齊,成績中等 ; 另一位B服裝不整隨便,講話沒有禮貌 , 成績上等. 教授說了一句話 : 還是走正道者給予推薦.教不好孩子,卻傳播教子無用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1談不要捨近求遠,舍易求難。

聞: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思:孟子這幾句話提醒我們不要做糊塗事,本來很近的路,卻偏偏要繞很遠的路去求,很容易的事又老是弄得很複雜去做。孟子所說「道在爾……」這個道,其實很樸素,人人從自己修身做起,愛你最親的父母開始,敬你的長輦開始,天下就太平了。
修:我學《孟子》習《弟子規》,從首孝弟開始,學仁習禮,應證《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依《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能開展《大學》所說「修身,斉家,治國,平天下。世間事無限,人有限,我不可能做盡世間事,只從身邊事做起,不要捨近求遠,舍易求難;好好力行《弟子規》吧。遠地取水的啟示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12談真誠是立身之本。

聞: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

>>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思:真誠是做人的原則,有了真誠才能夠感動人:孟子在文中說明「誠」分為四個方面:

一、如何使自己真誠:能明白什麼是善。

二、如何使父母高興:自己要能真誠。

三、如何得到朋友的信任:自己侍奉父母,一定能夠使父母高興。

四、如何得到上位者的信任:要能得到朋友的信任。

*而居上位者能信任在下位的人,就可以治理好平民百姓了。

修:信任,是彼此雙方或三方來往的基礎:孔子說人無信不立。在當今名利掛帥,物欲橫流的社會,「信任」往往成為奢侈品;如借錢是一個臉孔、好言好語,還錢又是一個臉孔;惡言相向。我們從自身修誠信開始與友相交往,以誠以敬以順之孝心侍奉父母,定能獲得朋友和上司的肯定,將來成功的機會一定很多的,學習《孟子》當知孔子本是以文行忠信教導其弟子的,可見「信」的重要。過去我老師也送我這一句話,讓我的成家立業都受益,這句話也送給有緣的同修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3談養老尊賢。

聞: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思:孟子舉伯夷和姜太公兩位德高望重的大老,為逃避紂王的暴虐,殺害忠良,而分別居於渤海邊和南海邊,兩位大老聽到西伯侯(文王)興起了,想到文王最能敬養老人家行德政,都跑來歸順了,所以天下的老父親也都跟著來了,孩子們也跟隨父親來了。所以孟子勉諸侯們,只要能行文王之德政者,不出七年,天下就可推行仁政了。
修:我們尊敬有德,年長和高爵位的大老。記得善念所至,世界太平,百姓快樂;惡念一起,濁惡世界即現前,豈可不慎?重點在個人對於仁的意識是否堅定?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4談聚斂富君,棄於孔子。

聞: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孔子者也;……善戰者服上天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
思:孟子提到孔子的學生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能改變季氏的行為,還幫季氏增收賦稅的米糧。所以孔子很生氣地向弟子們說:這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可以攻擊他好了。一國之君不施仁政愛民,做臣子的還幫他搜括民次才,這些都不容於孔子啊。所以好戰的人,應受最重的刑罰,挑撥戰爭的人,罪次一等,而提供打仗資源的人,罪又次一等。
修:勿貪心斂財,一念之惡,致生靈塗炭。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5談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聞: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思:孟子說:觀察一個人的心是否光明,只要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了。光明正大的人,眼睛是明亮的,不光明正大的,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閃閃。
修:有豐富的人生歷練的人,看人是很准的。對不起你的人,眼神充滿慚愧;殺氣重的人,眼神兇惡;心有喜事,眼神充滿喜樂,俗話說眼睛都會笑……再看有人說得天花亂墜,口若懸河,如同江湖賣藥的,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不真實。人與人相處久了,就明白彼此個性,察言觀色,多給自己一分智慧。老人告知可活過100的條件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6談恭儉。

聞: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裁?
思:孔子的弟子形容老師是溫良恭儉讓的仁者,孔子也確實是這樣的一位聖人,其為人處事之風範自然也影響到孟子,由於孟子目睹當時秦王為求統一六國,詐騙楚懷王,又使用各種威逼利誘方式,併吞六國,而感歎說:一個恭敬的人是不會侮慢人的,一個儉約的人也不會貪奪他人的;一個既侮慢人又貪奪國人財產的國君,每天唯恐不順己意,怎可能用甜言蜜語和假裝笑容來偽裝自己是恭儉之君呢?
修:君主如風,其德行會形成風範的,百姓像草,被風所影響的;做為君的臣子,做到恭儉,也是廉忠的表現。我們每個人都能克己,持己和自重,必然不敢悔慢人,而能儉約就能恬淡存心,不會有貪念者,大家互勉,心存善而誠,自可做到溫良恭儉讓了。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7談嫂溺,援之以手。

聞: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思:精彩! 斉國著名辯士淳於髡,不愧是斉國外交部長級人物,出語不凡,今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是禮的規定嗎?孟子回答是的。接著淳於髡又問,那麼嫂子落水了,小叔可用手去拉她嗎?孟子再回答說嫂子落水若不去拉她,這簡直是豺狼!男女授受不親是禮的規定,而小叔用手去拉嫂子是通權達變的做法。這個多辯做淳於髡接著再訽:現在整個天下都掉到水裡了,先生為何不去救援呢?孟子給開示說:整個天下掉到水裡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子掉到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你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修 : 在禮的認知中知權變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8談易子而教。

聞:公孫醜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思:孟子回答學生公孫醜提問為何君子不親自教育孩子呢?因為父親教育孩子一定用正道來教,如果孩子不聽,父親一定發怒責駡或責打,這樣就有傷父子感情了,所以,以前的人總是請有專業有德行的人來教自己的孩子。如果父子間以德行來相互指責,感情就會分離,那世間就沒有比這個更不祥了。
修:人相處太親近往往看不清真相 .有曰:教子使作善謂之育,教育原來是很芸術的工作,親子間為何不好做教育,只因太親之故,因為太親,父對子女期望很深,而子女對父親的愛卻沒有感覺而視同應該,態度上會顯得不恭敬,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瞭解子女的想法而一眛以責來教,自然會引起子女的不滿。許多家庭也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並不能感受得到,弄得子女經常表現出叛逆言行,父子間的和階破壞了,父母只有歎息。我看到這些景象,自然有感而發,而越覺得父母應想到易子而教的道理,讓有愛心,具專業的教者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相信環境的改變,會收到教育的效果的。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19談事親為大,守身為大。
聞: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必曰:亡矣;將以複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可也。
思:孟子說侍奉長上,以能侍奉雙親最重要,而保守正道以保守自身不做壞事最重要。有聽過能保守自身,又能侍奉父母的;但不能保守自身,卻能侍奉父母,沒聽過有這樣的人。孟子舉曾子侍奉父親,每餐皆有酒肉,吃完飯後必問剩下的拿給誰吃?有沒有剩下?曾子一定說有,好使父親安心享用。後來曾子的兒子曾元侍奉曾子,每餐也備酒肉,但吃完飯後,並不告訴曾子剩下的飯菜要給誰?如果曾子問有沒有剩下?曾元就說沒有了,這樣曾子就不忍心多吃了。最後孟子說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樣,才算難能可貴呢。
修:事親要知父母所需 .事親父母除備好酒食外,要讓父母吃得安心;孝順的孩子當知父母總想留些好菜給子女吃,所以要告知父母菜很多,不用擔心。人人盡孝,可以斉家治國,更可以平天下矣。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0談君正國定。

聞:孟子曰:……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孟子說只有地位高的正人君子才能夠阻止國君錯誤的想法。在官僚隊伍中,不值得和一些人一般見識,也不值得爭著參與或提出一些上層不會採納的意見。國君仁厚,仗義,正浱,則沒有人不仁厚,不仗義,不正浱的,因此一位正浱的國君,其治國方針就確定了。
修:確實一個領導者能決定政策的走向,我們若參與其中而自意見不會被採納時就不必提出。孔子也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意思是說,一同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路;可以和他走相同的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和他依禮而行,也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變通靈活地處事。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1談毀譽不必太在意。

聞: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思:孟子說別人對我的毀譽不必太在意,因為有時原本自己不該得的,卻意外得到的榮譽;而原本想保全本身的名節,反而招來譭謗。
修:一樣米養百樣人,任何榮譽或譭謗,都可能來自各種懷著不同動機的人,加之於自己,無論榮譽和譭謗,重點是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值得別人稱讚或需要檢討的。弟子規說:「聞過欣,聞譽恐」,這是君子修行之道。若別人有損於自己,或有稱譽自己之情事,當知「各種人本來如此」便能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必介意。若能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花開,眾人來求;花落,眾人離去,泛泛人生本來不就是這樣嗎?花開施惠於人,稱譽隨之而來;花落想受之於人,往往讓你大失所望,這時這個金句就能安住你我之心。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2談隨口亂講,任意批評。

聞: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思:孟子說一個人喜歡批評別人,隨口亂講,那是因為他沒有責任心,沒有受過責備的緣故。
修:弟子規說:話說多,不如少。我教學時經常教導孩子為何媽媽只給我們一個嘴巴,因為惑易從口出。在生活周遭常有許多閒言閒語,愛說他人是非之人,而不覺慚愧,我們最好避之三舍。謹言慎行是個人修行免爭端之法,勿論他人是非,對於未經證實的事絕不口說亦不傳播,有涉及他人過錯之事,亦不可到處宣揚。見到他人亂說話,當引以為戒。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3談好為人師的毛病。

聞: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思:一句話道破古今文人通病: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其實,真正具有真才實學者,永遠都認為自己學得還不夠,而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認知,不斷地請教自學,不會愛現;反而是那半瓶子者自以為了不起,動輒喜歡教人, 或愛窮辯,結果往往害人也害自己。
修: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25年來從事《弟子規》的教學工作,似乎視自己為老師,事實上確實是將自己定位為「老師」,而接受培訓的老師,家長和小朋友都視為「學生」,教室裡只有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尊師重道的風氣,況且,自己是抱持「學中教,教中學」的永續學習的精神在傳播「聖賢之教」,而受訓的老師亦應做好學生本份,將來才「能」去做「人類靈魂的工程」的老師。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4談尊師重道

聞:樂正子從於子敖之斉。樂正子見孟子,孟子曰:子亦來見我乎?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曰:子來幾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則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館未定。曰:子聞之也,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曰:克有罪。
思:孔子的學生樂正子跟隨一位大臣子敖來到斉國,沒有立即去拜見老師孟子,所以過兩天才要去求見老師,老師告戒他如此的行為是不尊重師長的,不能借剛來還沒找到住宿處的理由,而拖延數日才想到去見老師。樂正子向老師告罪知自己錯了。
修:尊師重道是學生要認真去體會進退應對的規矩,我們不是常說要親其師嗎?師者如同父母,回到家當然要先向父母請安,對老師的關懷亦應當如此,而且和老師見面還得帶著老師喜歡的禮物,才不失禮啊。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5談做官之道。

聞: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思:古人學而優則仕,書讀得好,而去朝廷為官,即是要做好父母官,行仁政之道。樂正子是孟子的學生,跟從權臣子敖來到斉國,沒有立即去拜見老師,孟子除了教訓他不知尊敬老師外,今天又訓戒樂正子說:你難道跟從子敖來斉國,只為了糊口?我沒想到你這個學習聖賢之道的人,競然也只為了求得食物而已,孟子顯然極為感歎啊。
修:我們從廠史故事中知道,在朝為官,要有骨氣,為民服務,即使最後兩袖清風,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去奉承上層。人活在世上每天吃食物,是為了生存,活命,然而生存的意義絕不只為吃。君王若因貪欲過多,忘了「取之有道」的道理,寡廉鮮恥,小則身敗名裂,大則禍國殃民,不可不引以為戒啊。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6談不孝有三。

聞: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思:孟子在此所說不孝者有三種人;1.父母有錯也不勸者,陷父母於不義者。2.不去做官,做事,獲取一些俸祿或薪資來供養父母者。3.不結婚生子,傳續香火,以盡後代之責任者。孟子說舜沒有事先告之父母就結婚,在古代是不合乎禮的,但告之父母若不許,不就有失「不孝」之道義嗎?所以孟子說有仁德之人會以為舜的做法是一種變通,可以理解的,如同已告知父母了。
修:古人談孝,在孝經裡有提到一般百姓如何盡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能順應自然氣候變化,所耕之地,亦能分辨土質,種植適當作物而有好收成,平日當勤儉修身,奉養父母。我們知道孝的意義在於孝養父母,不違逆父母,平日工作盡忠職守,不貪贓枉法,不做出賣國家民族的漢奸,要做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不成為只會吃喝享樂,危害社會的敗類。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上27談仁義與禮智樂。

聞: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思:孟子說明一個真正快樂的人,就是做到1.仁的具體表現;侍奉父母。2.義的具體表現;順從兄長。
>>有智慧的具體表現,就是明白仁義的道理而能堅持下去。
>>做到禮的具體表現,就是將仁和義做調整和修飾。
>>快樂的具體表現,就是以仁和義的具體表現為樂事。>>人一快樂起來如何能阻止呢?這時不知不覺就手足舞蹈起來了。
修:(要縮小自己) 從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學中得失孩子在母親身體內是圓形存在 侍奉父母和服從兄長,是孝的具體實現,是極為真切的美德。我相信這種出於孝的仁義絕不是口頭說說的口號,而是要實際落實到生活裡,從孝悌做起,克己復禮,待人以誠,便能做到修斉治平了。我推廣《弟子規》重在品德修養,教從孝悌始,真切實行25載,眾生歡喜成就,自己亦常覺喜悅於心,是為見證矣。

學習《孟子》離婁章句止28談大孝。

聞: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思:這是一種至高的理想 讓人往此一理想前進 由於舜極盡事奉父母的孝道,終於使他的父母由生氣到歡悅,做到《弟子規》所說「親憎我,孝方賢」,而使天下百姓都受到感化,更使得天下做父母親的知道自己應慈愛子女的道理,而做兒女的也應該知道孝順的道理,這才稱作大孝。
修:為人子女者,當本乎愛敬之心來孝養雙親,如同上一篇所談的孝親乃仁義的具體表現;而身為父母者亦當能慈愛其子女,如此父父子子,各盡其道,而安其位,如此大孝之風傳於後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