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華文化生活學會 正春書院鄭重推薦 : 論語闡義 乙書
作者 戴朝福老師 係本會(院)學術發展委員會委員,這本書是他長期研究,撰寫十二年才完成的力著,凡參與研習班之學長以優惠價提供。
論語闡義
「論語」是「人」學的聖書,它是引導人如何創造一有意義有價值之現實生活的生命學問。而「論語闡義」則又是以白話文逐章深入淺出地詮釋「論語」全書,使它的精神義涵充分展現的一部著作。是既學術又通俗,不論作為研究、教學或修心養性、待人處事都甚具參考價值的一套讀物。
本 書 簡 介 「論語闡義」 戴朝福著 正中書局 2010年2月初版
全書一套四冊,18開平裝本,1790頁(連同目錄、代序文共1944頁,每頁以17×40字方式排版,重達3.3公斤),凡百餘萬字,定價2500元。
特色:
一、本書主文文字筆畫、字距較一般25開本的為粗為大,看來清爽。
二、全書分「上論」、「下論」各兩冊,厚度適中,方便攜帶、握覽。
三、每冊目錄依「論語」順序完整標錄各章原典經文,查對便捷。
四、書內各章經文旁附有白話譯文對照,易於閱讀。
五、全書兼酌古今中外賢哲之卓見,立論視野寬闊,事、情、理並蓄,內容不偏不倚,是一部見解涵蓋面廣泛的論著。
六、本書析義切要、深入。每章依經文內容各重點,按序分節次逐一論述,不蔓不枝,讀來一目了然;沒留贅語,只留珠璣,故能使經文處處展現扣人心弦的智慧語及道德意識。
論語闡義講座 :從論語的生活智慧談弟子規的精神 第一集 p.1
主講人:池學文老師 時間 / 地點 :2010年6月 高雄市孔廟至聖閣
一、引 言 :教學弟子規的緣起 「把孩子帶起來」
- 常禮教學 以身作則
- 慈愛宣言 限時掛號
二、儒學的性格
- 前言 :對文化的認知 社會規範與行為模式 (文化現象)
- 中華文化的道統、變革與創新 道德心靈與常理常道 儒家的常理常道之價值與實踐
- 君子的人格特質 心靈自覺的做法 道德心靈提升的境界培養道德精神生命力 內自訟(精微、深入) 默識 慎獨 立志 生活中的體會 儒家不宜為宗教
- 學習的方法 展現生活的智慧 道德人格的提升與平實生活的享樂
三、人生進路
- 致廣大而盡精微
- 極高明而道中庸
四、學無止境學習第一 :
- 孔子之所以為孔子
- 現代與古代對「學」與「習」的認知 : 傳統學習次弟
- 心靈本性
- 聯合國學習新面向 心境的快樂 「學」的人生
- 三省吾身 道德進修的最好方式 自得之悅 共享之樂
五、倡導孝悌
- 人倫敗壞之根本解決之道
- 家教是社會安定的基石
- 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 人沒有原罪
- 落實於生活 弟子規精神 : 真誠情懷 進德重於修業 生活實踐 敦品然後力五倫之道
六、五倫之道
- 賢賢易色 (夫婦之道)
- 事父母能竭其力 (奉養父母之道)
- 兄弟睦孝在中 (兄友弟恭)
- 事君能致其身 (大我精神之回饋)
-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 以心交心
論語闡義講座 :從論語的生活智慧談弟子規的精神 高雄市孔廟至聖閣 第一集 p.1 主講人:池學文老師
引 言 : 「把孩子帶起來」- 教學弟子規的緣起 – 知天命。最自然的生涯規畫。
- 各位學長好。今日有緣,能和各位一起共學《論語》。可以說,這是我們在推廣「《弟子規》常禮教學」六年來進一步的學習。童蒙養正,指的就是在孩童時期,能夠教以聖賢之學,使之在智慧萌芽階段接觸學習,以耳濡目染日久成習,與聖賢感應道交,完成正確的人格發展。
- 自五四運動以降,政府受西化麻醉政策,提倡白話文、廢經學道統、將聖賢之學棄之,至今已有兩代的國人久不聞經典,更不說道法,其結果處處可見人倫敗壞、物慾橫流、造成國不泰、民不安、風不調、雨不順、民不聊生、哀哉。家庭倫理不見了、家長憂心、社會價值觀與文化水平低落。有識者莫不搖頭嘆息,這是社會的「不幸」。
- 我國自古即非常重視教育,「教」者、「上所行、下所效」,「育」者、「教子使作善也」。傳統教育以「為人」為中心主旨,「儒道」具有世俗性、毫無玄虛。談人生、講恕道。儒道具實踐性和通俗性、積極入世,強調身體力行與生活結合,展現生活的智慧,強調為人處世的方法,及倫理道德觀念的建立,就是在建立和諧美滿五福的家庭和禮運大同博愛的世界,最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 每一家庭的小孩在幼小的成長期,學習我國老祖宗的第一部啟蒙智慧---中華【弟子規】。實際應用於家庭中,把孩童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事,和應遵守的禮儀規範,都加以講解和事例引導、引申、使孩童在其心靈最純淨、記憶最佳的時候,學習孝道以為人子、教之以禮成就大事。藉著長期教導實踐中,養成善良習性,創造美好家庭的種子。這就是本會正春書院院訓 :孝順父母、禮敬師長、友愛兄弟、和精進學業的願力所為。誠如各位所知,《弟子規》係由清朝李毓秀學人依據《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共十六章)所改編而成的一部啟蒙教材。「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於西元二00四年十月九日成立時,同時設立「正春書院」;以學術發展為背景用以支援經典生活化教學。長年以來,我們遵循 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教誨;「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和毅力,透過對「儒學」的瞭解和信仰,選擇《弟子規》做為倫理、道德與生活典範的教學藍本。為了有效執行《弟子規》計畫,「正春書院」於二00五年八月成立「中華弟子規教學推廣委員會」,簡稱「弟子規教推會」,同年於高雄市河濱國小舉辦「第一期弟子規教師義工座談觀摩研習會」,做為弟子規師資培訓養成之依據,至二0一0年三月止共舉辦十期培訓會,參與學員計達三百人次,目前分散於各小學校、社區和主要宗教社「弟子規教推會」在推廣初期面臨諸多問題和考驗;我以為在「孩子變壞了,家長需要我們的教育扶持、學校老師需要引進品德教學」下,提出「三合一教育結合」信念,要運用「社區資源」結合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把孩子帶起來」。在這樣的信念之下,開始了我漫長的人生規畫。我深深知道只要一決定要做,一定是全力以赴。由於我沒有人脈和經濟,因此只有採「鴨子划水」方式、靜默進行。回想推廣《弟子規》教學的艱辛歲月,感恩讀經班的婉拒協助、感恩校長們的支持或陶侃,感謝同學的勉勵 :「一定要堅持下去」。等等都已成為今日堅持信念的增上緣。當時至今一台破舊的腳踏車和女兒不用的機車,伴隨我,成為我唯一的代步工具,我珍惜它成就聖教志業。在人力維艱下,我甚至徒步五公里外的佛教道場,向諸佛菩薩表明心跡,願承佛力加持,成為終身為義工,為聖賢教育奉獻,至死不渝。二00九年,我毅然結束了我的獸醫診療業務,適有緣赴國外學習傳統文化。在「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之先聖先賢教誨下,了悟「根」的學習之重要性,從而體會「天、地、君、親、師」的道理,再度驗證所行方向不使偏離。二0一0年得從自身修行功夫去做內觀照,不居功、不求名,凡事但求心平,心平則安。感恩諸多善知識、善因緣的協助,在這平淡的生涯規畫中,給我莫大的支持、鼓勵、和協助。但願「集木成林」,以眾善聚集力量,同願共學,適道成道,把孩子帶起來,如是而已。
- 「把孩子帶起來」這個信念,始終促使我不能放棄與孩子一起時的喜悅。常自我勉勵道:「當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時,就是我要付出更多關懷的時候了」。給孩子上課時,第一次聽到孩子來自單親或無親家庭時,確實給我很大的震撼。我難道不能給于更多的關懷嗎?我萬萬沒有想到這麼多的孩子竟然是在缺少親情的環境下長大。孩子表現好、懷和環境都有很大的關係,我給了這些孩子額外的物質和至誠的話語,看到了孩子點頭,心裡放心一些。
- 有道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本已存在,惟有人能肯定自己,能忍一切橫逆,無不能成者。一九九八年,參與高雄二監的教化輔導、獲聘榮譽教誨師、輔導吸毒之受刑同學、繼之於二00五年、開始校園德育教學之規劃和運作、期間幸得高雄市教育局鄭局長進丁的絕對支持、協助函文受訪學校請求協助促成本會弟子規晨光教學。在推動過程中,雖然教師義工的徵求一度受挫、而重要的經費問題也一樣困擾者我們,後來經營港都加油站的「財團法人軍勝文教基金會」黃泳龍董事長突然來電,表示願意來贊助本會弘揚中華文化、贊助【弟子規】校園教學之相關經費。另長久以來「高雄淨宗學會」也鞤助我們。讓我受到鼓舞,感動,更勇往直前。二0一0年七月,在校園教學六年後,決定分出一份關懷再度給于曾經誤入歧途的戒治所同學。
- 我埋頭苦幹,往往不知老之將至。總是關心學會的未來是否能發揮更大的功能來造福孩子。有時遇到困難難解時,會想到藉助他人的見解。有一次在網路上,得知台中某道場提供「網路算命」服務,正好可以請教一下「正春書院」的命運如何?結果並未得到答案。後來,道場的主持人南下出席我們主辦的「中華文化藝術結盟學術論壇大會」,談話中告知這是「天命」,「你就是天生要來從事傳統文化的。」,我想到孔老夫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已六十有加,何以早不知「天命」,而竟能從一九九六年起做著「天命」的工作? 我也驚奇著父親為何給我取名「學文」? 當我發現《弟子規》「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時,總認為是「父親希望我能有多餘的力量為大眾服務」的心願,難道這與我選擇《弟子規》早有定數?我確實也每日祈禱父親在天上幫助我做好這「天命」的志業,也可善盡孝道。「文化院」的老師,解釋著行道為善與得道的道理,闢如「走在馬路上」謂之「行道」,「將無助的老人安全地牽過馬路,得到老人說聲謝謝」即為「得道」。完全呈現著本有的慈心做事,沒有半點名與利的思惟,沒有世俗的「功」與「德」。「不與人爭,只求心安」的生活,真的沒有得失,沒有煩惱。感恩父母和諸善因緣給我無憂於生活的擔子,而能優雅於傳送《弟子規》的精神生活,猶能規畫著往後四十年的人生,如此乎復何憾?
- 「把孩子帶起來」- 常禮教學以身作則 –知禮 :最恭敬的學習態度大人們習慣於教導孩子要有禮貌,卻疏忽了自己平日與人相處的禮節,或將應有的禮節打了折扣,我們常常因為與朋友交往熟悉後,就將應有的禮節擺在一邊,久之成習。因此在教導孩子禮節上往往失去準則。如何把孩子帶起來是一個嚴肅而迫切的課題。孩子能快速學習任何事物,父母、老師教什麼,孩子很快學到了。因此教育工作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德教導 :要做一位好老師,必須先學習做一個好學生。那麼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呢? 我認為首先要學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禮」的重要。近年來,有人以為「禮」是外在的形式,可以不必強調,甚至去反對它。
|
「把孩子帶起來」- 常禮教學以身作則 –知禮 :最恭敬的學習態度 (內修)
- 大人們習慣於教導孩子要有禮貌,卻疏忽了自己平日與人相處的禮節,或將應有的禮節打了折扣,我們常常因為與朋友交往熟悉後,就將應有的禮節擺在一邊,久之成習,社會禮教因此而喪失,在教導孩子禮節上往往失去準則。「如何把孩子帶起來」是一個嚴肅而迫切的課題。孩子能快速學習任何事物,父母、老師教什麼,孩子很快學到了。因此教育工作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德教導 :「要做一位好老師,必須先學習做一個好學生」。那麼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呢? 我認為首先要學禮。近年來,有人以為「禮」是外在的形式,可以不必強調,甚至去反對它。是不了解「禮」。讀書的目的在於「知禮」(知書達禮)知「禮」,就晝夜不敢踰越。與人之道,禮須臾不可離也。故《中庸》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學問 ,至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人而無禮何?凡無可以成。
-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禮記學記篇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而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全世界許多國家把教師當做職業,中國把教師當做志業。唐代韓愈曾任長安國立大學校長,他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視學重,則其視師必也尊。中國教育思想主張自教,即以身作則,如此作育英才必收極大功效。
- 在台灣有許多為社區服務的文教團體,其領導人以身作則來帶領團隊完成教育的使命。中華文化生活學會在2004年起至今,大力推廣《弟子規》教學也以「禮」為教學之首要,教學上一定要求學生做到有禮貌;上課要注意聽講、上、下課要起立向老師敬禮、老師的要求要做到,如此才能敬重老師,求得學問。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必得十分利益」就是這個道理。教學《弟子規》的老師也被要求要「學而時習之」,在無盡的「教」中得到無盡的「學」、在無盡的「學」中從事無盡的「教」。推廣「弟子規常禮教學」,要求弟子規老師先受教,受教從理事長開始、教學也從理事長帶頭開始,我們要求身著會服、現教師相 ,為孩子說《弟子規》、演《弟子規》,以身作則啊。現今學校普遍不要求學生上、下課向老師行禮,當接受弟子規常禮教學的理念後,老師們欣然同意復禮建議,一起來幫助孩子們,校園的尊師重道一定是從禮的實踐得來的。
- 學禮做為修行功夫的第一步在於「心能存敬」。弟子規總序一切對待父母師長乃至兄弟朋友,苟能「心能存敬」,則必不流於形式,而能深且體會生命緣自父母宏恩,必能發自內心能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志。也自然可以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等五倫之道而傳承後代。在《弟子規》教學上,我想舉一簡單對話來形容「心能存敬」。老師:「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爸爸媽媽有事呼叫我們或要求我們去做一件事情時,我們都要能立刻去做之意。此時,若孩子滿心不願意時,雖然也聽從父母的話去做了,但是孩子心裡會說:「為什麼每次都叫我」。依照常理常道解釋,孩子已反應出非常理常道之「慈心」,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是自己的「好惡心」,是不真誠的。這一點在學習上需要認真去思量。
|
慈愛宣言 限時掛號 - 知言 : 仁心至善的體現 (外行)
- 小學畢業那年,我是以第五名畢業,考取高雄中學初中部,那時候讀初中(現在稱為國中)是需要參加聯考的。我的先父是一名優秀的木工師傅,民國二十六年隨兄到台灣,家境並不好。但是父親告訴我說:「孩子,無論我們生活多苦,只要你能讀多高,爸爸都會給你讀的。」。我感受到父親的愛和關懷,我立志要好好讀書,以報答父母之恩情。民國八十五年起,我有一個因緣,成立「鹽埕文化協會」,從事對社區教育、環保、建設、和訪視老苦病等關懷。我極不忍心看到有錢人家的孩子呈現的是無禮、不孝、頂嘴、亂花錢,沒錢人家的孩子翹課、離家、逛公園、情緒暴躁、吵鬧、打架、鬧事、狂叫、上課不專心、不懂禮貌的社會現象。在許多場合裡,看到父母親面對心肝寶貝如此狼狽的對待欲哭無淚,我總是搖頭嘆氣,想了想,這一切都是教育出了問題,那時我已開辦「孝廉讀經班」。我想既然教育出了問題,就得解決教育問題。據我的觀察,台灣教育問題可以假設分為三個環境教育來論說,相信這三個環境教育其實是一體的,相互為因果關係的。不久我提出「三合一教育扶持計劃」; 這是融合家庭、學校、與社區教育為一體的品德教育挽救計劃。為了計劃的實現,在2004年,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成立同時,創設了「正春書院」。
-
書院有了規畫與教學目標 -「把孩子帶起來,讓每一個家庭幸福、美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重要的是我們真正需要長期培養品德優良的老師,他、她都必須是能夠學為人師,行為示範,積極配合「正春書院」的教育理念和宗旨者。從修身功夫開始,做到弟子規的做人、處事、接物、和進退、應對之禮。孩子每天都在跟著老師學習、老師若不學禮、將無以立足於校園。我們有幸參與中華弟子規培訓乃至到學校教學,成為「教師義工」。當領下理事長親自頒贈的結業證書時,當下的念頭就是要藉著學習的修行,首先得讓自己受用。
-
教師義工是以教導孩子,把孩子帶起來為作為。當我們教導孩子如何依循《弟子規》的同時,是否也意謂著自己應先以身作則! 然而包括我們自己在內,許多的生活習慣的形成,都是日積月累的。孩子們因生性單純,可朔性強,教甚麼就學甚麼,不教,就不知「道」。古聖先賢深知此理,故提倡童蒙養正,也就是在孩子尚幼小時,即教以「道 」(現代教育理論希望從胎教就開始),我們建議實務上在小孩一歲起即可由父母教讀唱誦經典 – 弟子規。我們有心有願(這點很重要)。從事教學者可以從「教中學,學中教」中去體會人生,檢視自己往昔所做是否有誤?而真正改正自己,並作為孩子的借鏡。教師義工應學習孔子「學不厭,教不倦」精神自己能夠在「學中教」和「教中學」中,主動積極參與讀書會、教學研討會和正式培訓進階學習,方能建構校園「尊師重道」風氣。責任在我們身上喔!
-
「義工」顧名思義是從事自願性、義務工作。「教師義工」,乃以學習做為人師,並為教育而奉獻者。本學會正春書院教師義工,當能充分體認身為教師義工者乃「大智、大仁、大勇之文化大使」。所承擔的工作是一艱鉅而快樂的志業。教師義工需要不斷學習,以「充足糧草,才能將牛羊養好」的觀念學習,提升自己,呈現自己。
-
聯合國將學習面向訂有四大項:
一.生活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二.做事的能力與對人的態度
三.學習如何呈現自己
四.學習合群的能力
其中第二項即與【弟子規】的學習有關,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它已統合其他三項之學習。教師義工教導孩子們如何以「孝」和「順」對待父母和兄弟同學、如何以「禮」和「敬」向老師學習、如何打理自己的服裝儀容、與朋友交以「信」為先、如何幫助家人和協助他人,甚至如何好好學習課業和愛自己。我們也教導孩子勇於表達自己合理的情緒,在有秩序的問答中,好好呈現自己,做時間的小主人,用功讀書準備功課。教師義工請以「院訓」做為「每日一讀」,要求孩子們謹記著。正春書院四大院訓為:孝順父母、禮敬師長、有愛兄弟同學、精進學業。
-
我常喜歡用譬喻的說法讓教師義工們去體會個中意境:我願是一封「限時掛號」,要寄給全天下的孩子;我願意花更多的金錢付了「限時掛號」郵資、因為我要保證孩子可以收到我的信。我要孩子很快地感受到我的關懷。我要在我的教學中得到安心與安慰。我也要看到當孩子收到我的「限時掛號」時的喜悅和成長。由於我在學習佛法時,發覺法師講佛陀的「法」總是有一股無形的攝受力,它確實能夠讓我們產生信心而立志奮發前往。那麼,對於推廣傳統文化,教學弟子規者,是否也需要一個「法」的力量來支持?因此我從儒學的性格中擬出「教師義工的五大信念和誓言」。它若能引發我們的慈愛心,時時提醒著我們要立志,也足以成為推動聖教的精神指標,怕的是我們的立志是否足夠堅定和真誠而已。我把這五大信念寫下來,作為教學《弟子規》者的座右銘。但願善能相勸而接受所勸, 德必皆建。
我們秉持孔老夫子有教無類的仁德 弘揚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我們受持弟子規「凡是人皆需愛的」心胸 傳播人間的愛 促進人類的和平。
我們發願建立幸福人生的家庭 孝親 尊師 愛人 實在而不玄虛。
我們確信唯有主動釋出仁慈才有快樂 唯有務本教育才有智慧,能帶給大家幸福的生活;
我們真誠老實實踐仁德找到清淨自在的生命。
但願教師義工銘記在心,使不退轉。讓我們不再猶疑,吹著口哨去吧。帶著理事長和前行者的祝福。
|
儒學的性格 前言 :對文化的認知 社會規範與行為模式 (文化現象)
- 一般人對「文化」的認知極為模糊,但是必須先確認的是唯有人類才能創造文化,它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表現,而不是脫離人而獨立地擺在外面的死東西。只有將其內在於文化的精神回歸到自己的生命來,而相互照面、通透,才能了解文化的特質。故而知道「文化」就是包含民間習俗、習慣、價值系統、信仰與態度、思想型態、生活方式、典章制度、和創造物的風格等,而展現在宗教、哲學、科學、歷史、文化、技藝等文明成就的社會規範和行為模式。
- 中華文化的道統、變革和創新 :中華文化的道統,指的是自堯、舜、文、武、周公,所承繼的歷史傳統。直到春秋戰國(西元前476-221年) 出現亂象,世道衰微,禮樂崩壞,無法把中華文化大傳統的本質發揚光大而淪為徒具形式而無實質內涵的文弊,至先秦時期(西元前221-206年)始有百家爭鳴,要為中華文化尋找新的出路;道家主張「致虛守靜」,只重視個體性的精神自由,而忽視社會的禮樂教化和國家的政治責任;墨家提倡「兼愛、非攻、勤勞、節儉」,注重國際和平、社會正義、而疏忽禮樂教化與國家價值與責任,個體性價值與生命獨立的地位難以申展;法家注重君國之利,把人視為「富國強兵」的工具,對於個人的人品才能技藝等加以貶抑,對於社會倫理道德禮樂教化亦採敵視態度。以上三家皆有所偏,只有儒家能夠將大傳統承繼起來,而真實地凸顯人的生命與歷史文化,展現其意義和價值,兼容並顧到個人的人格、品節、思想、才藝、和社會的人倫道德、禮樂教化、公益事業、以及國家的建國創制,設官分職和保民、養民的政治措施。如此加以一番變革與創新後,而明顯地成為能把握生命的富有人文精神之文化特質。
- 儒家所講的是與天地接契和與人的良心善性結合的生命之學,是我們要過著合理生活的依據。離開它,人就難以表現生活的意義,難以成就人生的價值,社會便喪失文化大傳統,變得沒有文化理想、沒有倫常、沒有禮義政教的國度。所以秦後漢(西元前206-西元25年) 武帝要「霸黜百家,獨尊儒學」,即使三國衛晉 (西元220-265年) 之後,有道家的復興,和南北朝、隋、唐 (西元420-907年) 佛學之興起,仍撼動不了儒家在中華文化中的「主體位格」。至晚清迄民國至今,政府在西潮東漸的影響下,廢文言文、棄讀經,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 倫理道德,排除在體制教育之外,至使社會亂象仿如春秋戰國末期,為政者不能以德領政,讀書人再不奮起弘揚中華文化道統,則國終將滅亡,史有明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