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页导览 > 民族文化知乎 > 1-4学习文化-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诞生与成长 孔子是中国人的代表(551BC-479BC) 享年73岁 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代代相传,或多或少,都有孔子的精神血统。他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比印度的释迦牟尼小六岁,比希腊的苏格拉底大八十二岁,比犹太的耶稣大五百五十二岁。这六百年中,世界诞生了四位伟大的哲人,是史无前例的。
故事要从殷商谈起。族人以燕子为部落的图腾,他们的开国之君商汤,字天乙。在远古时候,燕和乙两个字原是相通的。商王朝以子为姓,始祖名叫做契,神话传说他的母亲因为吞食燕卵而生子,子乙两个字连起来,於是有了孔这个姓。
孔子的祖先原是周朝的宋国人,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商都邱县,到孔嘉儿子的时候,开始以孔为姓,传了三代,名叫防叔,在特权迫害之下,迁居到鲁国曲阜的乡下避难。曲阜在山东半岛的丘陵地与黄河三角洲的界线上,山水的形势很好,是当时的文化名城。
家道中落的防叔,在这儿生了伯夏,伯夏生了纥,字叔梁。孔纥身材高大,是鄹吧的军人,勇敢善战。公元前五百六十三年的逼阳之役,鲁国的先锋部队,一半攻入城内,不料敌方将城墙的悬门放了下来,企图孤立他们。孔纥在乱军之中,力举悬门,让兵士们通过,完成了攻城的任务。七年之后,孔纥服务的防城被围,他留下一百人守城,率领两百名兵士护送城主,安然到达友军的阵地,而自己又回到被困的防城。最后还是击退了来犯的齐国部队。
孔纥的第一位妻子姓施,生了九个女儿。第二位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可惜有很严重的脚病,很难医好,孔纥为了这一件事觉得非常遗憾,后来求得颜氏的幼女徵在为妻,那就是孔子的母亲。当时孔纥己经五十多岁了,他的妻子年轻,恐怕丈夫不能生育,特地前往尼山祈祷生子,果然天从人愿,就在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丘,字仲尼。这个老来的孩子,给孔纥带来很大的安慰。可是仲尼三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孔纥的去世,使孔家失去了支柱,仲尼的母亲便带著他搬到曲阜去住。
仲尼是个乖巧的男孩,最喜欢模仿大人祭拜鬼神,用泥土和野生花果做成祭品,练习行礼,当做游戏。母亲闲的时候,教他写字,读浅近的书,因为没有力量送他到正式的学校去学习。而且也因为贫困,需要他在家帮忙做些杂务。所以他是以自修的方法完成基础的教育的。
青年时期的仲尼,承父亲朋友的介绍,在鲁国的官府里,担任过小职员,最初是看管粮食的仓库,后来也做过畜牧的事务。职位虽然很低,但他仍然很努力的去做。连鲁国的国君昭公也时有所闻。仲尼十九岁的时候结婚,第二年生了一个男孩,鲁昭公特别派人送了一条鲤鱼来祝贺,仲尼为了感谢昭公的盛意,把儿子取名为鲤,字叫伯鱼。
仲尼聪明好学,不断的苦修,慢慢地远近闻名,很多人愿意跟他学习。他一面服官职,一面当教师,大家非常尊敬他。照那个时候的社会习惯,众人称呼他孔子。
问礼於老子
孔子一直向往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很想到京都洛阳去走一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达成了愿望。学生之中有个名叫南宫敬叔的,奉命陪他去洛阳考察,而且鲁昭公还送了他们一部旅行用的双套马车,和一名僮仆。
虽然这个时候的洛阳已经大不如前了,可是由贯通四方的马路,以环绕市街的高大城墙,仍然可以看出过去繁华的规模,师生二人都非常的兴奋。
他们去拜访管理国家图书的老子,交换了很多关於礼制的问题。辞别的时候老子说,富贵的人为人饯行,常常赠送礼物,而仁者则赠送葴言。我没有富贵,倒是愿意仿效仁者,送您几句话:「一个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测,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的罪恶。所以为人行事,做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做人臣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虽然很佩服老子,但是他想了又想,觉得老子的人生哲学似乎太消极了一点,而他自己处世态度是积极的,存心为世人做事,不愿意遁世而独善其身。
求乐於镸长弘
在洛阳的期间,他们又拜访苌弘,请教乐的问题,苌弘很敬仰孔子的学问道德,曾经对别的朋友说:「我看仲尼这个人,仪表堂堂,态度谦和,记忆力强,博物不穷,好像见到了圣者兴旺的徵象。」
从洛阳回来,孔子的名望更高了,来请求入学的弟子更多了,这个时候他是三十岁。有一次鲁国的太庙举行祭祀大典,临时请他去担任助理,因为他没有做过这种工作,所以每样事情他都很慎重的请教别的祭师,而招来背后的批评。
他的学生子路为了这件事情很不高兴,孔子说:「这一次是太庙荣典,一切需要敬谨,那些仪式虽然我都知道,可是为了慎重起见,还是样样要问个详细确实,这才叫做礼。」子路恭恭敬敬称是。孔子又说,顺便再告诉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不知并不是可耻的事,不知道而假装知道,才是可笑的事呢!」
孔子的生活礼节
孔子在自己的乡里,容貌恭敬温厚,好像不善辞令的样子,可是在宗庙祭祀和议论朝政的时候,却言辞明晰通达,而态度更谨慎罢了。他出入宫门,总是低头弯腰急行而前,端庄有礼,以示尊重国君。奉命迎接宾客的时候,一定进退有节。他日常用餐,定时定量,鱼不新鲜,肉已变味,或切割不规矩的都不吃。偶然饮酒,但能适可而止。
遇有朋友或弟子过世,他一定亲往照料,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没有吃饱过的,那一天里哭过,就不会再唱歌。孔子出门上车,一定身正而立,手执缰绳。在车子里面,不东看西看,不大声说话,也不用手乱指,这些都合乎现代生活的观点。
有教无类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负在政治,他渴望重整当时紊乱不堪的社会秩序,解救人民的痛苦,可是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方面。他学而不倦,教而不厌,谨慎虚心,诚恳的面对学生和后代,博得万世师表的美名。在孔子以前,国家推行教育,全靠政府的官学,到了孔子时代,私人讲学制度才算确立。他所收的学生很是复杂。从他开始,提倡教育机会平等,有教无类。上自君臣大夫,下至村夫俗人,不论老少贤愚,都可以随时向他请教,打破了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特权。
他平常教育学生,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归纳起来,只有文,行,忠,信四个字。文是诗,书,礼,乐方面的知识。而行则是躬行实践,不说空话。忠是尽心尽力,信是诚实不虚,平日自己要多加反省,更需要师友的督导和鼓励。他因材施教,凭学生的资质天赋,调整教材教法,是生活教育的先驱。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有问无不答,有答必然中肯,而且富於启发性,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开放而前进。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为他在中国历史上铸下了不朽的地位。
苛政猛於虎
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的政权旁落在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手里,而且最后联合起来反抗鲁昭公,昭公只好出奔外方,他们就毫无忌惮的来行鲁君的职权。孔子看不惯国政的混乱,於是带了一批学生去了齐国。
走到泰山旁边,看到一个少妇在坟墓前面放声痛哭,就叫子路去问个究竟,那个少妇哭著说:「昨天我的儿子被老虎咬死了!」子路说:「那太不幸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那个少妇又说:「是啊!我的公公也是被老虎咬死的,更早以前我的丈夫一样是被老虎咬的呀!」孔子很同情的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可怕的地方呢」哭著的少妇看了他们一眼说:「这个地方可怕是可怕,不过政治修明,没有苛政,所以我不想搬家啊。」
孔子告诉随从的学生说道:「你们大家要记住,对老百姓来说,苛酷的政治比老虎还可怕,知道吗?」
治国之道
孔子在齐国住了两年,齐景公听说孔子来,於是召见他,并且问治理国家的道理。孔子说:「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风范,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礼节,做父亲的要得威严慈爱,做儿子的要懂得孝道。」
齐景公明白,这就是孔子所注重的礼,所谓各尽本份,国家才有办法。过了几天,孔子又去看他,齐景公问当前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孔子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节省国家开支,避免浪费。」
齐景公很想把孔子留下来替他做事,打算封一块地方给孔子,可是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慢慢地冷淡下来,只是表面还对他非常客气,好像很优待的样子。孔子觉得在齐国没有发挥的机会,就带著学生回鲁国了。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二年的夏天,孔子开始清除鲁国的恶臣三桓氏,那就是揽权乱政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要解除他们的武装,拆掉他们养军队的三个城市。
他先让子路去劝告季孙氏:「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是最危险的事,臣下其所以会叛变,大多是由此而起,最好把城池拆掉。」季孙氏采纳了他的分析,便自动把城池拆毁。而叔孙氏的力量最弱,不敢反对,也把藏兵的城池拆除了。最后剩下孟孙氏,由於家臣反对,不愿意听命令,鲁定公看他推三阻四,於是亲率大军制裁,可是没有成功。
这件事情最感震惊的是齐景公,担心孔子继续执政,鲁国一定会强大起来,就想了一个歪主意。他们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善舞的女子,三十乘装饰华丽的马车,派人送给鲁定公。并且买通了季桓子。鲁定公听信了季桓子的建议。收下舞女和马车,以后便沈醉在美色和歌舞里,一连三天不处理国事。孔子眼看公权力不张,国君越来越荒唐,於是离开鲁国,开始他国外十四年的流浪生活。
孔子的学说
孔子并不迷信,平时教导学生,很少谈到鬼神的事情,但是承认天是人类最高的主宰,穷通吉凶,自有天命。他自信有继承文化道统的责任,上天一定会保佑他。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中心思想,并不深奥,只要有一颗爱人的人便是仁。仁者没有私心。即使遇到因难危险,若处之泰然,心中宁静,就不会有甚么忧惧了。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晚年虽然很受鲁国当局的敬重,但是觉得行道济世的希望越来越少,有点心灰意冷。在这以前,独子伯鱼先他而死,而对他打击最大的,该是颜回的短命,没有人可以继承他的衣钵,留下无限的悲伤。
孔子七十三岁那年,子路战死在卫国,不久自己也病倒了,有一天孔子拄著杖在自家门前散步,子贡来看望老师,孔子叹息道:「泰山就这样崩坏吗?梁柱就这样摧折吗?哲人就这样凋谢吗?」说完之后泪流满面,子贡看到老师的精神,比平常要差很多,就赶紧扶老师去休息。稍后孔子对子贡说:「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唉,世人都不能遵循我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啊!」孔子说完这些话,过了七天就辞离了乱世,那是西元前四百七十九年的春天四月。
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方的泗水边上,弟子们都在墓旁服丧三年,唯有子贡在墓旁搭了一间草屋,守了六年之久。弟子以及鲁国的其它人相率到搬到那里定居的,有一百多家,形成一个村子,大家便叫它孔里。
孔子是东方最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铸成了他在中国历史上不朽的地位。他的思想,至今仍独步於人类世界,不衰不坠,弟子们把孔子的谈话,编纂成书,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宝典-论语。它不但是中国人的圣书,也对世界文化造成重大的影响。在政治方面,则以建设礼义之邦,解救人民痛苦为依归。而他那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尤能开万世太平,令人向往,所以后世的人,尊崇他为至圣先师。
补充
出生与年龄
1. 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551+2007=2558) 死於西元前479年 享年73岁
与西方(印西)佛陀年代相同生於西元前565年(565+2007=2572)死於西元前 486年享年80岁.
2. 西元指以传说的耶稣诞生年为西元元年。在英文里「西元前」是用B.C.来代表,「西元后」是用A.D.来代表;B.C.是Before Christ开头字母的缩写,意思是「在基督诞生之前」;而A.D.则是拉丁文Anno Domini开头字母的缩写,意思是「我们活在主的时代」。
孔子在贫穷的环境下长大
3. 孔子名丘字仲尼 母亲姓颜 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勇士,曾为国立下战功,被封於陬邑,又称陬人纥。所以,孔子也算是贵族之后。不过,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后三岁,就去世了
4. 孔子生於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末期 身高190公分 童年生活困苦 15岁时成为孤儿 遭受屈辱 立志作学问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 19岁结婚 儿子孔鲤
5. 孔子小时候没受过贵族的教育,却有很多谋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贫困的生活。他做过送丧葬的吹喇巴的 也做过牧童 带孩子 他在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传统。其伦理教育也受到周礼的影响。
孔子他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1. 孔子做学问非常认真 在27岁时即主动思考古代官制和周礼的研究 这时期他开始讲学,广收弟子。他所办的私学,随著时间的过去,而逐渐闻名。平民和贵族都来学习 开创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2.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3. 37岁时广收弟子 子贡 颜回 子路都是这时期加入的学生
4. 孔子43岁时整理诗书 登泰山而小天下 回答弟子们的问题说 君子应如同大地一样 ; 大地承载万物 而大地却在万物之下 如此宽大的心胸 所谓天同覆 地同载 凡是人 皆需爱 是也
5. 孔子对曾参的教诲
孔子周游列国
鲁定公接受了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著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著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於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著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的晚年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著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与颜渊
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众多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个,认为他好学而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自己的理想。
孔子说:“颜渊这个人,他能够保持三个月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子能保持几天乃至一月,也就到头了。”“颜渊真是个贤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饭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简陋的巷子裏,若是别人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态。颜渊真是个贤人啊!”
孔子觉得,自己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生共鸣。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行,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无不会然於心,因心领神会而欣喜呀!”
孔子对颜渊说:“受人重用就出来做官,没人重用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像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孔子问子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子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比。颜渊那个人,听到一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十个来;我听到一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孔子说:“是不如颜渊啊。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
颜渊体弱多病,二十九岁头发就白了,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声叹道:“啊!老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子因为颜渊之死,哭的非常伤心。
弟子们说:“老师太悲伤了。”孔子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子,最为好学,不迁怒於他人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人。”
颜渊早死,孔子一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而没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认为颜渊若不早死,一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人。
不耻下问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於音),十分谦虚好学。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这种好学精神,特地赐给他一个“文字的谥号,人们便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子贡,也是卫国人。子贡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该得到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卫君为什么要赐给孔圉“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子又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才赐给他一个'文'字的谥号。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子贡方才服气。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它的意思是虚心向别人求教,即使向比自己学问差、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应觉得羞耻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在十五岁时,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下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 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下山东曲阜县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著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士,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号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啊。――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於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曾经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