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页导览 > E.华博 > 1-2专题-50年代台湾的叫卖文化
40年代台湾的叫卖文化 : 本文节录自朱南山/台湾古早味走卖,为传播台湾光复初期人民百姓生活面貌和台湾人的坚忍精神,表示感谢.
台湾光复的四十年代(1949年),由於日本殖民者战败前的大举掠夺台湾的物质生产,使得物力维艰,民生潦苦,贫富悬殊,百废待举,特别是国民教育因受日本殖民统治而沦为二等国民,一般百姓教育水平低落.据统计15岁以上的台湾人识字率仅有40%.而人民GNP每人平均所得不及100美元的情况下,不少人为了维持生活温饱,纷纷挑起扁担或踩著脚踏车四处走卖,不时还要么喝几句吸引路人注意. 看起来似乎很显得卑微,但骨子里却是很有志气的,毕竟台湾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了,重建家园是大家努力的大愿.
前文建会副主委洪庆峰说 : 番薯不惊落土烂,只望枝叶代代传,走过和日本帝国抗争的血泪,台湾人的一步一脚印,却因此而留下丰富的文化底蕴,那就是中华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坚毅精神.
作者朱南山说 : 饮水思源要能吃果子拜树头.朱先生是盐埕人,光复后的1948年出生,从小住在市场边,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意担,产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学到社会学,"生意在半天,生命在眼前"; "会做是生意,不会做是生死"的诀头.做生意要以和为贵.
台湾光复的四十年代(1949年),由於日本殖民者战败前的大举掠夺台湾的物质生产,使得物力维艰,民生潦苦,贫富悬殊,百废待举,特别是国民教育因受日本殖民统治而沦为二等国民,一般百姓教育水平低落.据统计15岁以上的台湾人识字率仅有40%.而人民GNP每人平均所得不及100美元的情况下,不少人为了维持生活温饱,纷纷挑起扁担或踩著脚踏车四处走卖,不时还要么喝几句吸引路人注意. 看起来似乎很显得卑微,但骨子里却是很有志气的,毕竟台湾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了,重建家园是大家努力的大愿.
前文建会副主委洪庆峰说 : 番薯不惊落土烂,只望枝叶代代传,走过和日本帝国抗争的血泪,台湾人的一步一脚印,却因此而留下丰富的文化底蕴,那就是中华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坚毅精神.
作者朱南山说 : 饮水思源要能吃果子拜树头.朱先生是盐埕人,光复后的1948年出生,从小住在市场边,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意担,产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学到社会学,"生意在半天,生命在眼前"; "会做是生意,不会做是生死"的诀头.做生意要以和为贵.
图 | 说不完的故事 -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许多人为了生活不论刮风日晒雨淋,总要推著推车,担著箩筐四处走卖,路人循著叫卖声来到他们面前,小小的买卖,微薄的利润,就在彼此寒暄问暖中完成交易. 过去的种种,让我们重新回忆,让我们比较今日的交易行为,是那么平淡而毫无感情的现实下, 台湾50年代的叫卖文化,是否可以成为台湾子孙后代的生活启发? "吃苦当做吃补" : 是台湾40年代(1950-1959)人们普遍的生活认知.当台湾从二战的废墟中,面临物价飞涨,人口遽增,社会动荡又严重失业情况下,"温饱"似乎成为每人最关心的事.由於走卖不须店面,不用缴税,加上可以到处走动做生意,因此吸引不少人投入.这种走卖文化有著九个特色 : 1.提供单一商品和服务 2.可以服务到家 3.广告效果直接明白 4.做生意兼交朋友 5.传承与创新 6.手工便宜.7.穷则变,变则通.8.小小孩子走上街头 9."卫生"成了卖点. 由於边走边卖,只能提供单一商品,如卖豆花,擦鞋..走卖可以走到自家门口,比现代的外送更方便,不花外送费,广告效果好可以看产品,比现代网路购物还真实,买卖建立诚信关系,买错了可以找到人,成了朋友,随著生活型态的改变,出现修理新行业和舶来品的生意,改变了惜物的好习惯,由於物质有限,人们不认将卖不出去的剩余产品丢弃,而创新将之制作出新产品, 孩子们也为分担家计纷纷到街上走卖. 老台湾的叫卖声 : 叫卖事招揽客人的方式,也是街头谋生必备的技巧. 40年代的台湾,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各式各样的声,人们只要凭著声音特色和出现的时间,就能知道哪个小贩来了.例如 : "烧肉粽,卖烧肉粽"就知道卖肉粽的来了. |
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