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 活動 - 第一屆海峽兩岸民間信仰論壇10月27日在廈門舉辦2019.10.27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在於對池氏偉人、池王爺保民義行的崇拜和藉由搜集、研究文獻資料過程中,進一步瞭解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的關係和意義,和對兩岸文化心靈契合的影響。研究目的 1.探討池王爺義行對個人「生命」的意義 2研究「泛愛」精神的體現與中華家訓的教育關聯性 3.探討如何以《弟子規》做為家訓教育的題材,以回應習近平國家主席對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偉大號召 4.如何通過池王爺信仰營造兩岸心靈契合。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本論文運用務實的研究步驟與客觀的研究態度,採用解釋學研究進行論述,藉此弘揚池王爺捨身保民的思想義行,及其所形成的中華大愛文化意涵和教育蘊義。
一、 研究步驟
本論文的研究步驟,是依據所持有的文獻出版書籍,按照下列的研究分項完成 :
(1) 確定題目 : 依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池氏委員會指定以「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為題。
(2) 訂立章節 : 在確定論文主題之後,訂立章節,以便搜集相關資料。
(3) 搜集資料 : 在相應的研究範圍內,找查「池王爺」和「中華家訓家風」的資訊,通過網路和相關出版文獻等,做正確的解讀。
(4) 選讀及整理 : 在有限的時間裡,依各章節加以整理,在撰寫過程繼續不斷搜集相關資料,隨時補充修正。
二、 研究方法
本論文依據所持有的資料加以分析,整理之後,以務實的教育研究方法,進行論述。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論之研究動機目的步驟和方法。
第二章 〈池王爺生平及其思想述要〉: 探討池王爺生平和考據和其思想淵源。
第三章 〈池王爺信仰的文化和教育蘊義分析〉: 明確的崇德信仰文化,營造中華文化仁愛的核心價值。
第四章 〈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的賡續〉: 池王爺信仰以中華民俗文化為
基礎,家訓是以弟子規為實踐準則,家風是家訓的落實和傳承。
第五章 〈池氏房譜族規十條的家訓對池氏族人的傳承意義〉: 池氏房譜重修與
族規十條,池氏族規十條的家訓傳承與中華家訓家風的對接。
第六章 〈弟子規品德生活教育今釋與啟示〉: 弟子規家訓對家庭教育的借鏡,弟
子規對生命教育的啟發。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確立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育是學習和實踐儒家思想的「入門之基」,池王爺的信仰文化對兩岸民間交流的意義。
以下節錄續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的研究一文之後 : 論池氏房譜族規十條對池氏族人的傳承意義
第五章 池氏房譜族規十條家訓對池氏族人的傳承意義
《池氏族規》拾條,為本家礁下開基始祖所立,期以訓勉子孫,是一部治家教子和為人處世的傳世家訓,訓勉池氏子孫從「孝悌以肅家風」起,源流遠傳至今二十四世,作為傳家之寶。先父正春公遷居臺灣,兄弟三人謹守母訓,以孝傳家之風,其子學文更不忘族規和父輩之德行,23年來積極投入儒學《弟子規與品德生活》的公益教學,足跡遍及兩岸各地,嘉惠學子數萬人,將孝道文化自池氏家族擴大到社會每一家庭,使得池氏族規的傳承更具意義。
第一節 池氏房譜重修與族規十條
一、 有關池氏房譜重修與池氏族規十條條文
據本房重修礁山池氏宗譜引,源遠流長,池氏之先乃漢建昭年間,福建福清光賢裡人,傳至池氏五世先祖震諠公(宋大德年間徙居今浙江歐北鎮礁山裡),為礁下開基始祖,立《池氏族規》拾條,以性淳樸有隱德,好禮義,習詩書,世達古今,耕讀傳家井井有度,內睦家庭,外睦鄰裡,教子讀書,怡怡處世,蓄資積穀賑倉,鄉人無不恭敬而立,以身作則,訓勉子孫1.「孝悌以肅家風」起,做到2.崇祀孝行,3.睦鄰同處,4.耕讀務本,5.賑濟恤貧,6.婚嫁良家,7.勤儉守業,8.禮讓戒爭,9.養性冺欲,10.謹信為要止。
二、 池氏族規十條的家訓傳承與中華家訓家風的對接
中國人自古崇德修身,凡是有家教的家庭,往往都重言傳身教。歷史上最早的家訓是在西周,周文王遺留給周武王的《保訓》,講"中道"和"陰陽和諧"的觀念 ;《孝經》成為「孝文化垂範將來」的經典,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小學的家庭教育和其切身的經歷,涵蓋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等,是一部治家教子和為人處世的傳世家訓,注重言傳身教的家訓理念。談到家訓,在現代生活環境裡,願舉林則徐家訓和格言互勉,他說 : 「子孫有若我者,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若我者,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其「十無益」格言 :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二、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五、做事乖張,聰明無益;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八、妄取人財,佈施無益;九、不惜元氣,醫藥無益;十、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這“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準,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更足以為後人修身乃至齊家治家的座右銘。
家訓對個人的修身乃至齊家治家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再引《池氏族規》拾條,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池氏族規》拾條,訓勉池氏子孫從「孝悌以肅家風」起,源流遠傳至今二十四世先父正春公遷居臺灣,兄弟三人謹守母訓,以孝傳家,其子學文更不忘族規和父輩之德行,23年來積極投入儒學《弟子規與品德生活》的公益教學,足跡遍及兩岸各地,嘉惠學子數萬人。
1. 池氏族規「孝悌以肅家風」做到「崇祀孝行」在現代社會中具有何種意義和作為 ?
池氏的族規、家教、庭訓,皆符合《弟子規》的中心思想。孝為百善之本,池氏先祖訓示後世子孫人人務必以孝行來建設孝悌家風; 在家孝順父母,從聽話開始,勿任意頂嘴,免傷父母心,對於父母之教與訓當洗耳恭聽,放在心裡。凡事做到不讓父母擔心、操心,一年四季,一天日夜,心系父母,做好起居關懷伺候,若有外出返回必當面告知,對事務的處理當常請教,不可自作主張,肆意做為而傷父母心。愛護身體勿讓父母難過,關心父母,早晚請安,取得父母歡心。父母有病時應瞭解病情和藥物常識,並盡心盡力服伺。父母離開我們時需喪祭盡禮。對於兄弟姊妹相處之道,在於輕財物和忍言語,免生爭端,依兄友弟恭之道,相互照顧,體悟十指連心之悌道足以為孝也。
2. 池氏族規「持家守業,傳承好家風」的時代意義為何 ?
賢慧的女人是「家」安定的力量,「媽媽」是推動世界文明的推手,要推動母教。池氏族規「婚嫁良家,勤儉守業」,池氏子孫婚嫁必選良家,子孫媳婦皆得習勞,勤儉持家,常以「能省才有底」訓勉嫁出去的女兒,以傳家風。70後的臺灣人和90後的大陸人,由於物質生活條件的充裕,要甚麼有什麼,成為只會「接受」的ME族人; 對於金錢、時間和感情不能掌握。對於婚嫁只憑一時的喜惡,沒有羞恥心和榮譽感,因此離婚事件屢傳,成為不幸家庭的主因,此乃自幼由於家教失能,無法給于孩子做好基本的家庭教育,更因為對金錢的無法掌握,不懂勤儉,每日吃喝玩樂,不知量入為出,又何以持家? 池是先祖深明此理,而立此規。故推廣勤儉持家乃為成家立業當急之務。
3. 修身養性,愛護自己,少點欲望才是快樂幸福之方,也是處於物質世界的人類所需。
中國人的教育從小注重養性和養正教育,《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從小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由於孩子幼年時期最容易接受「引導」,亦善於「模仿」,此時應該用來「愛」與「榜樣」來導向正道。池氏先祖深明此理,故訂池氏族規「養性冺欲,禮讓戒爭,謹以養身」以訓勉後氏族人,可謂用心良苦。筆者在研習教學《弟子規》23年來,體悟到人除了具有「人性本善」之外,仍具有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將它定義為「動物性行為」,它非善非惡,卻是人一生中都無法消除的,因為它是人類乃至任何動物求生存的「本能」。「動物性行為」是隨著「人性本善」做反向的增減,我引「蹺蹺板原理」自可明白。不幸的是,人之「善性」原來只是一顆種子「種性」而已,需要通過正確的養性、養正教育來開導,也就是開啟孩子幼稚懵懂的心性,使之發芽、至開花結果,得以辨別是非,學會做人處事之道。
4.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古代知識份子追求「耕」與「讀」相結合的生活方式,以現代生活來說,動與靜之間的生活方式,何嘗不是一種文化情懷和價值追求?
池氏族規「耕讀以圖本務」,源之于本家五世祖震諠公習詩書以耕讀傳家。耕讀文化是中華文化儒家的優良傳統,包含做人、行事、信仰三方面。「耕讀傳家」是人本精神的呈現,耕讀文化則表現出自立自強「勤耕立家,苦讀榮身」的時代文明。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耕讀文化的精神,「耕以養身,讀以明道」,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做一個賢達的、有知識有情懷的現代公民。
5. 誠信待人,乃待人處世之道,所謂無信不立也。
說出的話一定要守誠信,不輕易食言,花言巧語的話,罵人的髒話和流裡流
氣的粗俗語言,都要杜絕。池氏族規「謹信以慎樞機」明白訓勉池氏後世子孫謹守分際,話說多不如少,話說少不如好,勿說人之是非,不傳負能量之言。族人應謹身行事,接受社會和國家的規範和道德原則,特別是獨處時的自身修養,如《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6. 敦親睦鄰,賑濟恤貧是大愛
中華文化儒家學說的核心價值在於以孝悌為仁之根本開始,而「仁」就是普
遍「愛人」,從孝悌的親親之情擴充昇華為「泛愛眾」的大愛道德,具有人際關係的普遍道德意義,而且兼及「愛物」的生態保護意義。俗話「守望相助自家起,遠親不如好近鄰」,池氏先祖本著仁者愛人的精神,蓄資積穀賑倉的義行,體現《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蓋先祖乃為官在身,能體恤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懷互助,親善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解決困難,合力建設社會,才會獲得快樂幸福。而先父在世時亦充分表現了「為他人想」,把「好的東西給別人」的泛愛精神,後人引以為榮。
第六章 弟子規品德生活教育今釋與啟示
《弟子規》自清代李毓秀撰著成教材之後,即為後代私塾所選,用以教導子弟。由於《弟子規》取材自《論語學而6》和朱子的《童蒙須知》,是入聖賢之門的蒙學教材,講的是生命和生活之學,用以培養蒙童良好的生活習慣。故吾自1997年創辦「正春書院」、成立「弟子規人文藝術社區學校」,自編《弟子規與品德生活》五篇,屬於家訓教材範疇,我關注社區教育,將之作為品格啟蒙教育教材。以「把孩子帶起來」的心願,從事著百年樹人的《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學至今23年。本章第一至三節分別探討《弟子規》對學習活動的定位引導,《弟子規》品德生活教育對當今家庭教育的借鏡和對生命教育的啟示。
第一節《弟子規》對學習活動的定位引導
《弟子規》對於學習活動在「總敘」裡就有明確的定位和次序引導,「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認為人應以道德修養、品格完善為主修課目,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則為次修課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學校教育強調知識的學習,孩子必須面臨各種大小考試,忽略了生活與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得孩子學習了各種有益的學問和才藝後,若缺少品德修養就會產生知識的傲慢,而執著於自己的錯誤知見,任憑自己的意思一昧去做,就如《弟子規》所說的 :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知做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的學習方法,是許多父母甚至教師未必瞭解的。學習《弟子規》就是要學以致用,在兒童的生活認知中給於正確的引導和體驗,並且堅持不懈的實踐。由於《弟子規》是生命和生活的學問,教師除應用心去研讀《弟子規》,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義,研究教育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和兒童的心靈進行真誠的溝通,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
第二節 《弟子規》家訓對家庭教育的借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孕育出優秀的下一代。中華民族素來以「有家教、有教養」而著稱於世,不僅有數千年傳承不棄的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成為一種傳統家訓文化。《弟子規》做為家庭教育的「家訓」是極具價值的,陳美卿.「李毓秀弟子規思想及其教育蘊義之研究」一文說 : 「在當代傳統文化日趨衰微的環境氛圍裡,其精神切合生活實際,其見解精微深刻,不僅對於兒童富有啟迪作用,對於成年人也具備相當的啟示作用。孔子第75代孫孔仲溫祥智妻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雷僑雲在其「《弟子規》〈家訓文學〉擁有永恆不移之價值」一文指出 : 「儒家的孺子,當從「為人子」、「為人弟」開始學起…;儒家的施教者,一心期盼秉性善良的弟子們,接受此一文化教養,成就自己成為能夠參天地、化育萬物的「人才」,並以此立身行道、揚名聲、顯父母孝道精神,完成儒家的文學教育理念,讓自己擁有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而這一切真善美的擁有,可以從《弟子規》做起的。
本文作者23年的《弟子規》品德教學,體悟到《弟子規》的教學不但是學校教育,同時也是家庭親子教育的好題材,它同時是生命教育,讓孩子從生命的誕生中,認識自己的生命真諦 ; 感恩、謙卑、日日成長。從而提醒自己一生應從孝之始至孝之終,善盡「為人子」的意義。筆者願藉由《弟子規》的長期教學,整理出四個學習面向,作為家庭教育孩子的準則。
1. 孝親 : 從過去貧窮的年代走上經濟條件逐漸寬裕的時代,父母對於能滿足下一代物質享受的要求是一種希望和自我要求,於是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 ; 孩子處在父母溺愛的幸福裡卻沒有感覺,這是教育的警訊。俗話說 :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有智慧的父母應當教育孩子知所先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善良的品行,應該是愛而不溺,塑造子女健全的人格。《弟子規》開宗明義 : 「父母呼,應勿緩 ; 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教,須敬聽 ; 父母責,須順承」,闡述父母對孩子的慈愛在於「關心」、「期盼」、「引導」和「愛」,給孩子一條正確的道路,亦同時要求為人子女當知父母之用心,故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聽話」兩字,要體悟到對父母不時的「頂嘴」,猶如以箭刺向父母之心臟一樣的痛苦。
2. 尊師 : 禮者理也,維繫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兩大支柱就是「孝親」和「尊師」,兩者精神皆在於禮。孔子曾訓誡其子孔鯉要學禮,告以「不學禮無以立」。在臺灣各大中小學亦曾經依據《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將「禮義廉恥」作為共同校訓,可見禮的重要性。《弟子規 》教學強調對尊長的禮在於「長者先、幼者後」,與長輩一起當心中存有長輩,一切就自然有理了。
3. 愛己 : 每個人的生命均來自父母,當自我完善保護直到終命之時。《孝經》開宗明義說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弟子規》也說 : 「身有傷,貽親憂」,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愛自己,首先要從「珍惜光陰」做起,再在服裝儀容,生活作息,言行舉止應對上不斷修正自己,令自己成為有氣質、有教養之人。
4. 愛人 : 《弟子規》依據中國文化的仁愛思想,在學習順序上明白指出一由孝親開始,次依尊師,愛己守誠有信,如此達到更高境界時,就能做到對大眾的泛愛關懷。
第三節 《弟子規》對生命教育的啟發
生命教育的主題範圍,包含孝悌,敬長,誠信和人道關懷。弟子規教育在於從生活認知中教育學生認識自己和生命來源,期許學生尊重生命,鼓勵學生愛惜生命,引導學生欣賞生命。本人對《弟子規》的長期研究和教學中,體悟到《弟子規》生命之學的奧妙,我教育學生如何從母胎圖片中認識生命,從教育的角度找到「感恩」、「謙卑」和「成長」的三個真諦。當孩子明白生命所源,從而認識自己,給了自己在《弟子規》的學習上了最關鍵的一課。孩子們留下純真的眼淚,懂得愛護自己的身體,進而體會到對他人的身體的尊重。《弟子規》的教學誠然對生命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