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成立20周年; 正春書院創辦27周年.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學網路學校招生,優惠中電話0919140073 0919-140073
首頁
1
網頁導覽
2
兩岸族譜文化交流中心
3
家訓 - 池學文為池氏族規十條做了釋義,它作出弟子規。2020.02.154
http://www.ccla.url.tw/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803 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219號一樓
兩岸尋根是本會族譜文化交流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這幾年來,本會已為大陸同胞鄉親找到他們的親人在台灣的居住所,看到他們興奮感激之情更激發我們做好做廣這件有意義的事,這也是本會成立的宗旨在創造美意的生活工作。我們發揮恕道精神,將心比心,當親人因戰爭離散數十年後,還能彼此見到親人的那份情感,我的心是受到感動的。"閩台尋根"這本巨著是由福建省開敏姓氏文化研究會所編著,出版於2017年10月。由著名的閩台姓氏研究專家,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蔡干豪先生和林庚先生,閩台姓氏研究專家,福建省開敏姓氏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主編。  本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池學文理事長,應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池氏委員會邀請,於2019年10月出席該會所主辦的"池王爺信仰學術論壇"並發表論文,獲贈本"閩台尋根大典",備極珍惜。在此感謝主辦方的饋贈。由於台灣的姓氏和福建的姓氏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現今台灣人中有四分之三的祖籍地是福建,本會為使台灣鄉親進一步了解祖先們來台的這種血脈相連的緊密關係,特別將本書所記載的祖姓源流,得姓始祖,入閩遷徙,入台開墾,和所屬郡望堂號和昭穆字輩等提供後世子孫有意尋根之參考。  首先為本會成員姓氏開始,再逐步介紹其他姓氏。池氏 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232位。人口數418000人,福建排名88位,台灣約6100人,排名134位。淵源 1.是以居住地為姓。古代有世居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2.黃帝四十一世冑,湯殷二十三世後裔,殷姓民輔佐周穆王有功,封民食邑於池(現今河南省)其後代子孫逐以封地為姓。3.秦國有王族叫公子池,其後代池子華官授秦丞相,封西平郡(今河南東部陳留地方),秦末天下大亂,池氏遷至西平,因家族繁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4.源於氏族,起源東漢末期的西北地區的仇池國。5.源於朝鮮族,滿族和蒙古族等漢化改姓者。得姓始祖 池氏家族的血緣始祖是少暤(音讀號)氏,是中國古代金屬企業使用的創始人,是上古古樂的發明者,是華夏第一位天文曆法家。位居五帝之一。池姓的遠祖是以鳳凰圖騰的氏族部落。各地池氏宗祠屋脊上的鳳鳥圖騰是有歷史淵源的。(氏族是原始社會的組織形式,又稱氏族公社。他是以血緣關係自然形成的人類共同體。早期氏族內部通婚,但禁止長輩和晚輩,以及親兄弟姊妹間通婚,到了後期才允許各族氏通婚。族內一些德高望重的長者被尊為長老,處理公共事務。* 註 : 古代中國,東夷族和西羌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是鳳文化和龍文化的兩個源頭。東夷族的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和太皞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農氏和皇帝軒轅氏,後來通婚部段進行融合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族系。在後來的遷徙過程中,東夷族的鳥夷支系是贏氏池性的先祖氏族,所以在閩浙一代的池氏宗祠上有鳳鳥的圖騰。入閩遷徙 : 1. 後梁開平三年,王審知受封為閩王,池氏可祖公善騎射,隨入武威軍(今福州),後遷居同安,生有四子,名孝悌忠信,分四大房派。孝公的子孫移居泉州,永春,汀洲,漳州等地。悌公的子孫則移居興化,蒲田,先由等地。忠公的子孫移居平府龍溪,長溪。2.池鯉騰公,世居河南西平,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子孫繁衍於閩清,龍溪,長樂,連江,福州,閩侯,永泰,蒲田,仙遊一代。閩清縣六都下坑的西平池氏宗祠為池氏鯉騰公總祠。3.池朝奉公,為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為了避亂於唐末五代期間入閩。居於閩東白鶴鹽埕,繁衍于寧德,霞浦,廈門等地。4.池國泰於元朝入閩,居閩清。4.入閩的林氏始祖林祿的後裔林伯仙遷居於福州府沙邑的清水池,改姓池,為永安池氏的開基祖。(待續)入墾台灣 : 清代,福建和廣東池姓族人入墾台灣,高雄地區原住民亦有池姓同胞。浙江永嘉,版主本房池是開基主,正傑公,正洪工和正春公三兄弟,於民國20年後先後來台從事木工工作。先住基隆,後遷移至高雄大林浦,最後落腳在鹽埕區大仁路和建國四路一帶,事業發達後,在鼓山區興建三四層樓房作為木器工廠。繁衍子孫至今已四代。郡望堂號 : 池姓堂號主要以 西河堂 西平堂 陳留堂 望麗堂等。 版主本房郡望為西河堂。 在台灣尚未見有池氏祠堂者昭穆字輩 : 依據池氏房譜載 : 行詩共二十八世             石馬岙行第十三世起諠 萬 子 維 道 漢 朝                                             善 應 文 世 元崇 國 應 文 世 元 天            新取行詩二十八世          仲 永 昌 忠 瑞永 昌 忠 良 宗 正 學            繼 善 有 慶 光 宏 福       茂 國 繼 宗 大明 德 必 茂 定 芳 時            瑞 啟 景 運 紹 奇 英       振 萬 古 長 青                                      振 聲 遠 大 冠 華 宇                                      毓 志 成 賢 澤 培 新       下岸行第十九世起                                                                       世 嘉 忠 良 汝 孔 仁                                                                       澤 興 禮 義 永 賢 臣 http://www.ccla.url.tw/hot_339758.html 閩台尋根 2024-11-18 2025-11-18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803 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219號一樓 http://www.ccla.url.tw/hot_339758.html
中華文化生活教育&資訊網 803 高雄市鹽埕區瀨南街219號一樓 http://www.ccla.url.tw/hot_339758.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4-11-18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www.ccla.url.tw/hot_339758.html

池老師兒童弟子規(教品德) 歡迎洽詢 >>兒童家教班 師資培訓班 .洽詢專線0919-140073

恭錄池氏族規十條釋義  文本由池氏24世,在台二世,池公正春之後長子池學文所書

More : 
論壇---池王爺信仰與中華家訓家風的研究

活動 - 第一屆海峽兩岸民間信仰論壇10月27日在廈門舉辦2019.10.27

f4d25abdb7e5b22cb4cff296a18d62bf.jpg002c0563b0a9bb2617c45034f87bc288.PNG24b68cececdab1aa847fcc8c8b895b62.PNG


池氏房譜族規十條家訓對池氏族人的傳承意義

   《池氏族規》拾條,為礁下開基始祖所立,期以訓勉子孫是一部治家教子和為人處世的傳世家訓,訓勉池氏子孫從「孝悌以肅家風」起,源流遠傳至今二十四世,先父正春公遷居臺灣,兄弟三人謹守母訓,以孝傳家之風,其子學文更不忘族規和父輩之德行,23年來積極投入儒學《弟子規與品德生活》的公益教學,足跡遍及兩岸各地,嘉惠學子數萬人,將孝道文化自池氏家族擴大到社會每一家庭,使得池氏一族的船程更具意義。

一、    有關池氏房譜重修與池氏族規十條條文

    據本房重修礁山池氏宗譜引,源遠流長,池氏之先乃漢建昭年間,福建福清光賢裡人,傳至池氏五世先祖震諠公(宋大德年間徙居今浙江歐北鎮礁山裡)為礁下開基始祖,立《池氏族規》拾條,以性淳樸有隱德, 好禮義,習詩書,世達古今,耕讀傳家井井有度,內睦家庭,外睦鄰裡,教子讀書,怡怡處世,蓄資積穀賑倉,鄉人無不恭敬而立,以身作則,訓勉子孫1.「孝悌以肅家風」起,做到2.崇祀孝行,3.睦鄰同處,4.耕讀務本,5.賑濟恤貧,6.婚嫁良家,7.勤儉守業,8.禮讓戒爭,9.養性冺欲,10.謹信為要止。

二、    池氏族規十條的家訓傳承與中華家訓家風的對接

    中國人自古崇德修身,凡是有家教的家庭,往往都重言傳身教歷史上最早的家訓是在西周,周文王遺留給周武王的《保訓》,講"中道""陰陽和諧"的觀念 ;《孝經》成為「孝文化垂範將來」的經典,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小學的家庭教育和其切身的經歷,涵蓋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等,是一部治家教子和為人處世的傳世家訓注重言傳身教的家訓理念。談到家訓,在現代生活環境裡,願舉林則徐家訓和格言互勉,他說 : 「子孫有若我者,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若我者,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其「十無益」格言 :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二、父母不孝,奉神無益;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五、做事乖張,聰明無益;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八、妄取人財,佈施無益;九、不惜元氣,醫藥無益;十、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這“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準,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更足以為後人修身乃至齊家治家的座右銘。

     家訓對個人的修身乃至齊家治家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再引 《池氏族規》拾條,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思考;《池氏族規》拾條,訓勉池氏子孫從「孝悌以肅家風」起,源流遠傳至今二十四世先父正春公遷居臺灣,兄弟三人謹守母訓,以孝傳家,其子學文更不忘族規和父之德行,23年來積極投入儒學《弟子規與品德生活》的公益教學,足跡遍及兩岸各地,嘉惠學子數萬人。

1.  池氏族規「孝悌以肅家風」做到「崇祀孝行」在現代社會中具有何種意義和作為 ?

    池氏的族規、家教、庭訓,皆符合《弟子規》中心思想孝為百善之本,池氏祖先訓示後世子孫人人務必以孝行來建設孝悌家風; 在家孝順父母,從聽話開始,勿任意頂嘴,免傷父母心,對於父母之教與訓當洗耳恭聽,放在心裡。凡事做到不讓父母擔心,一年四季,一天日夜,心系父母,做好起居關懷伺候,若有外出返回必當面告知,對事務的處理當常請教,不可自作主張,肆意做為而傷父母心。取得父母歡心,愛護身體勿讓父母難過,關心父母,早晚請安,父母有病時應瞭解病情和藥物常識,並盡心盡力服伺。父母離開我們時需喪祭盡禮。對於兄弟姊妹相處之道,在於輕財物和忍言語,免生爭端,依兄友弟恭之道,相互照顧,體悟十指連心之悌道足以為孝。

2.  池氏族規「持家守業,傳承好家風」的時代意義為何 ?

    賢慧的女人是「家」安定的力量,媽媽是推動世界文明的推手。池氏族規「婚嫁良家,勤儉守業」,池氏子孫婚嫁必選良家,子孫媳婦皆得習勞,勤儉持家,常以「能省才有底」訓勉嫁出去的女兒,以傳家風70後的臺灣人和90後的大陸人由於物質生活條件的充裕,要甚麼有什麼,成為只會「接受」的ME族人; 對於金錢時間和感情不能掌握。對於婚嫁只憑一時的喜惡,沒有羞恥心和榮譽感,因此離婚事件屢傳,成為不幸家庭的主因,此乃自幼由於家教失能無法給于孩子做好基本的家,更因為對金錢的無法掌握,不懂勤儉,每日吃喝玩樂,不知量入為出,又何以持家? 故推廣勤儉持家乃為成家立業當急之務。

3.     修身養性,愛護自己,少點欲望才是快樂幸福之方,也是處於物質世界人類所需。

    中國人的教育從小注重養性和養正教育,《易經.蒙卦》說:「蒙以養正,聖功也。」從小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由於孩子幼年時期最容易接受引導,亦善於模仿,此時應該用來榜樣來導向正道。池氏先祖深明此理,故訂池氏族規「養性冺欲,禮讓戒爭,謹以養身」以訓勉後氏族人,可謂用心良苦。本人在研習教學《弟子規》23年來,體悟到人除了具有「人性本善」之外,仍具有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將它定義為「動物性行為」,它非善非惡,卻是人一生中都無法消除的,因為它是人類乃至任何動物求生存的本能動物性行為是隨著人性本善做反向的增減,我引「蹺蹺板原理」自可明白。不幸的是,人之「善性」原來只是一顆種子「種性」而已,需要通過正確的養性、養正教育來開導,也就是開啟孩子幼稚懵懂的心性,使之發芽、至開花結果,得以辨別是非,學會做人處事之道。

4.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古代知識份子追求「耕」與「讀」相結

合的生活方式,以現代生活來說,動與靜之間的生活方式,何嘗不是一種文化情懷和價值追求?

    池氏族規讀以圖本務,源之于本家五世祖震諠公習詩書以耕讀傳家。耕讀文化是中華文化儒家的優良傳統,包含做人、行事、信仰三方面。「耕讀傳家」是人本精神的呈現,耕讀文化則表現出自立自強「勤耕立家,苦讀榮身」的時代文明。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耕讀文化的精神,「耕以養身,讀以明道」,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做一個賢達的、有知識有情懷的現代公民。

5. 誠信待人,乃待人處世之道,所謂無信不立也。       
說出的話一定要守誠信,不輕易食言,花言巧語的話,罵人的髒話和流裡流氣的粗俗語言,都要杜絕。池氏族規「謹信以慎樞機」明白訓勉池氏後世子孫謹守分際,話說多不如少,話說少不如好,勿說人之是非,不傳負能量之言。族人應謹身行事,接受社會和國家的規範和道德原則,特別是獨處時的自身修養,如《禮記.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6. 敦親睦鄰,賑濟恤貧是大愛

 中華文化儒家學說的核心價值在於以孝悌為仁之始,而「仁」就是普遍「愛人」,從孝悌的親親之情擴充昇華為「泛愛眾」的大愛道德。其具有人際關係的普遍道德意義,而且兼及「愛物」的生態保護意義。俗話「守望相助自家起,遠親不如好近鄰」,池氏先祖本著仁者愛人的精神,蓄資積穀賑倉的義行,體現《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蓋先祖乃為官在身,能體恤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關懷互助,親善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解決困難,合力建設社會,才會獲得快樂幸福。而先父在世時亦充分表現了為他人想,把好的東西給別人的泛愛精神,後人引以為榮。

 

弟子規品德生活教育今釋與啟示 

   《弟子規》自清代李毓秀撰著成教材之後,即為後代私塾所選,用以教導子弟。由於《弟子規》取材自論語學而6和朱子的《童蒙須知,是入聖賢之門的蒙學教材,講的是生命和生活之學,用以培養蒙童良好的生活習慣。故吾自1997年創辦「正春書院」、成立「弟子規人文藝術社區學校」,自編弟子規與品德生活五篇屬於家訓教材範疇,我關注社區教育,將之品格教育教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把孩子帶起來」的心願,從事著百年樹人的《弟子規與品德生活》教學至今23本章第一至三節分別探討弟子規對學習活動的定位引導,弟子規品德生活教育對當今家庭教育的借鏡和對生命教育的啟示。

一、《弟子規》對學習活動的定位引導

   《弟子規對於學習活動在總敘裡就有明確的定位和次序引導,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認為人應以道德修養品格完善為首要任務,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則為次修課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學校教育強調知識的學習,孩子必須面臨各種大小考試,忽略了生活與倫理道德的教育,使得孩子學習了各種有益的學問和才藝後,就會產生知識的傲慢,而執著於自己的錯誤知見,任憑自己的意思一昧去做,就如《弟子規》所說的 :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不知做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的學習方法,是許多父母甚至教師未必瞭解的。學習弟子規就是要學以致用,在兒童的生活體驗中給於正確的引導,並且堅持不懈的實踐。由於弟子規是生命和生活的學問,教師除應用心去研讀弟子規,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義,研究教育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和兒童的心靈進行真誠的溝通,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 

二、《弟子規》家訓對家庭教育的借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孕育出優秀的下一代。中華民族素來以「有家教有教養」而著稱於世,不僅有數千年傳承不棄的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已成為一種傳統家訓文化。《弟子規做為家庭教育的家訓是極具價值的,陳美卿.「李毓秀弟子規思想及其教育蘊義之研究一文說 : 「在當代傳統文化日趨衰微 的環境氛圍裡,其精神切合生活實際,其見解精微深刻,不僅對於兒童富有啟迪作用,對於成年人也具備相當的啟示作用。孔子第75代孫孔仲溫祥智妻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雷僑雲在其「《弟子規》〈家訓文學〉擁有永恆不移之價值一文指出 : 「儒家的孺子,當從「為人子」、「為人弟」開始學起;儒家的施教者,一心期盼秉性善良的弟子們,接受此一文化教養,成就自己成為能夠參天地化育萬物的「人才」,並以此立身行道、揚名聲、顯父母孝道精神,完成儒家的文學教育理念,讓自己擁有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而這一切真善美的擁有,可以從《弟子規》做起的。

    本文作者23年的弟子規品德教學,體悟到弟子規的教學不但是學校教育,同時也是家庭親子教育的好題材,它同時是生命教育,讓孩子從生命的誕生中,認識自己的生命真諦 ; 感恩、謙卑、日日成長。從而提醒自己一生應從孝之始至孝之終,善盡為人子的意義。筆者願藉由弟子規的長期教學,整理出四個學習面向,作為家庭教育孩子的準則。

1.    孝親 : 從過去貧窮的年代走上經濟條件逐漸寬裕的時代,父母對於能滿足下一代物質享受的要求是一種希望和自我要求,於是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 ; 孩子處在父母溺愛的幸福裡卻沒有感覺,這是教育的警訊。俗話說 :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有智慧的父母應當教育孩子知所先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善良的品行,應該是愛而不溺,塑造子女健全的人格。弟子規開宗明義 : 「父母呼,應勿緩 ; 父母命,行勿懶 ; 父母教,須敬聽 ; 父母責,須順承」闡述父母對孩子的慈愛在於關心期盼」、「引導和「愛」,給孩子一條正確的道路,亦同時要求為人子女當知父母之心,故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聽話兩字,要體悟到對父母不時的頂嘴,猶如以箭刺向父母之心臟一樣的痛苦。

2.    尊師 : 待續

3.    愛己 : 待續

4.    愛人 : 待續 

三、《弟子規》對生命教育的啟發 待續